-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街旁绿地及社会性活动耦合探究
街旁绿地及社会性活动耦合探究摘要:街旁绿地的可达性和灵活多变性使其在城市物质空问环境中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过渡空间,同时带动了社会性活动的发生。探索和研究二者的耦合规律以达到综合效率最大化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若干个街旁绿地的环境位置、空间布局、社会性活动的密度、频率等方面分析研究,试图寻求街旁绿地与社会性活动之间的耦合关系,为街旁绿地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街旁绿地;公共空间;社会性活动;耦合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5.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2-0052-03
1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来许多发生在公共领域的社会活动被逐渐转到私人领域…,城市公共空间的消失使有限的街旁绿地空间成为人们户外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塑造怎样的街旁绿地空间以较好地诱发户外社会活动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2 街旁绿地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定位
相对于城市“大”的公共绿地(如公园)而言,街旁绿地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性,主要表现为较好的可达性与灵活多变性。其属性决定了它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特殊性,它可以是黑川纪章曾定义的“城市灰空间”,即加强人与人彼此间交往,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过分区分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也可表达为城市中的过渡空间,即一种介于两个或是多个城市主流空间之间的积极非主流空间。
城市大型公园绿地的地理位置不能满足居民室外活动的日常要求,而居住区内部需要安静的环境,多以静态设施和植物为主,其空间交往的单一性和乏味感使得居民更愿意外出接触人群和新奇的环境内容。街旁绿地所体现的小尺度、多元性、亲和性,使其成为衔接两者之间的过度空间。
3 社会性活动与街旁绿地的相互耦合性
扬(Jan Gehl)在《交往与空间》中定义了社会性活动的含义,即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相互打招呼、交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最广泛的社会活动――被动式接触,即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社会性活动表现出极其多元的社会形态,透明开放,自发无序,兼容并包。
街旁绿地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最活跃的空间元素与社会性活动相互耦合。一方面,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街旁绿地作为反映城市活力的“橱窗”,需要活泼、生动、丰富的社会性活动来填充物质空间;另一方面,社会性活动不仅仅是被动地承认物质环境的意义,而且更倾向创造新意义,这就决定了街旁绿地空间存在的价值。
4 社会性活动与街旁绿地空间的耦合分析
既然两者具有耦合性,可通过社会性活动在街旁绿地中的耦合程度来判断其设计是否合理。两者耦合程度的判断可借助相关的“表象因子”来观测分析。本文以海口市若干街旁绿地为例,选取街旁绿地的区位环境、空间布局与社会性活动密度、活动频率等“表象因子”进行对比与分析,探寻街头绿地规划设计的成败原因,为规划提供参考。
4.1 街旁绿地的区位服务指向分析
扬“空间的物质划分要反映社会组群的分级划分,含糊不清的物质结构本身就是对户外生活的一种有形的障碍”。明确的空间划分让使用者有强烈的亲切感,放松了对外界的普觉,而由熟悉感渐渐演变而成的集体责任感提高了整个空间的安全系数。街旁绿地空间服务指向明确与否,其所处的空间层次与该位置所处社区的人口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决定了能否引发社会性活动。
以海口市龙华区玉河路旁的街旁绿地为例,该场地很明确的定义为龙华社区的绿地,以服务周边居民区居民为主(图1)。由于街旁绿地与居住区布局紧凑,虽然周围的居民距离此案例的平均步行距离为230m,但当地居民乐意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后花园”,整个氛围轻松活泼。
相比之下,国贸三角绿地周围的居民距离此案例的平均步行距离仅为160m,但由于街头绿地与居住区空间布局松散,其中商业、办公楼、居住区鱼龙混杂,很难让该绿地从属于确定居民区,无法清晰的区分绿地空间服务指向(图2)。过分开放的形式使人找不到从属感,亲切感和安全性大为降低(表1)。
4.2 街旁绿地的空间布局
4.2.1 街旁绿地的内部空间层次
内部空间的布局要求在过渡流畅的前提下有明确的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划分,即能满足人们捍域的同时又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层次的划分是否清晰在图纸上通过图底关系验证,在现实中直接由人群的选择未衡量,小巧宜人的半公共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才是市民的需要。(图3~图8)。
如表2所示,国贸三角绿地中的公共与半公共、流动与静止空间层次划分不清楚(图3),这块绿地的最大弊端就是模糊的空间层次把人的自身信息暴露于环境中,人们所处的环境极易被他人接近,领域感弱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过往人群打扰。统计5分钟内三角绿地的路过人数与活动人数发现,空间内活动人数仅有6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