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肖邦钢琴作品中民族情之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肖邦钢琴作品中民族情之启示

肖邦钢琴作品中民族情之启示摘 要: “钢琴诗人”肖邦是一位伟大的民族作曲家,艺术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肖邦钢琴作品中的“民族情”,带给我们新的认识和启发。 关键词: 肖邦; 民族情; 民族特色 中图分类号: J6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108-01 肖邦(1810-1849)波兰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肖邦自幼就有出色的音乐才能,8岁开始公开演奏钢琴。少年时期在家庭中接触到一些进步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对他的民族主义意识产生了影响。1826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在校期间他便创作音乐作品,并且与进步诗人、文学家广泛接触,更与诗人密茨凯维奇成为好友。他们的思想和言谈对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 1830年,肖邦离开祖国去维也纳深造,12月华沙起义爆发,次年华沙沦陷。此时肖邦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的精神受到沉重的打击,悲愤之情在胸中澎湃,在抑制不住的情感冲动下写下了充满斗志和反抗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等作品,这不由得使人想起肖邦的名言“我愿意使我作品成为战歌!”。此后他一直在法国居住,从事钢琴演奏和教学创作。肖邦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音乐,他的创作与他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个人思想、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历了1830年到1831年华沙起义的成功与失败,祖国的灾难使肖邦磨练的更加坚强,在作品创作上已经趋近于成熟,对祖国的思念使他的作品当中,尤其是在玛祖卡的创作中,波兰民族的血液沸腾的格外有力。玛祖卡舞曲的民族精神表现在它与民族民间艺术、民间舞曲以及他在波兰的生活情景和波兰的民族命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表现了“人民的灵魂”。即使在最后的创作中,肖邦也极力呼唤着祖国波兰。肖邦的绝笔之作《f小调玛祖卡舞曲》op.68 No.4 充满浓郁的个人抒情色彩。虽然,肖邦无法在钢琴上亲自演奏自己最后的作品,但在怀念故乡的歌声中,他依然憧憬年少时期在故乡幸福的情景,半音化的音型表现了作者在最后的创作时,对一生难以名状的心情。在这首作品中,肖邦从祖国带来的民间音乐素材表现的最为强烈。李斯特曾评论肖邦的玛祖卡舞曲说:“ 玛祖卡舞曲不仅仅是舞曲,它是一种民族史诗,它是用来表达在民间曲调外衣下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火焰”。而对于肖邦的学习与创作,更令他痴迷的是在波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中汲取营养。但他对祖国波兰的爱从未稍懈,作品中充满着深刻的民族感情,表现出来的宏伟性和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感人至深。波罗涅兹舞曲是肖邦的民族意识和情愫体现的最为强烈的体裁,其中第44、53、61号是整个波罗涅兹舞曲创作的最高峰,超过了所有早些时候的作品。当你在听肖邦的某些波罗涅兹舞曲的时候,就好像看见果敢奋起的人们坚定有力的步伐。肖邦的一生写下了一系列富有民族特色和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他用这些音乐作品作为武器,反抗沙俄的侵略,争取祖国的解放,舒曼说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他用音乐诉说着祖国的痛苦,喊出了一个民族的愤怒和反抗的声音。记得有人说过“一个民族需要脚踏实地的人,也需要仰望星空的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确实如此。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更多地需要脚踏实地而非仰望天空。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就像我喜欢的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画家马泰伊科,他们被称为浪漫主义时代“仰望天空的人”,他们是波兰民族的良心和脊梁,而马泰伊科和密茨凯维奇是因为各自的作品分别获得了“民族画家”和“民族诗人”的桂冠。更重要的是,他们看似文弱,可在民族需要的时候,他们是战士。 肖邦在其音乐创作中对民族性的追求,正是波兰浪漫主义潮流中所强调的民族意识的产物。19世纪中叶的欧洲,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陆续形成,相应地陆续出现了像斯美塔那、德沃夏克这样一批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作曲家,应该说,肖邦是这股潮流的先行者,他对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的。从20世纪初以来,面对已悄然进入中国的西方音乐,古老的中国音乐面临变革,开始进入自己的转型期。百年来,在借鉴和吸取西方近现代音乐文化精华的过程中,中国音乐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充满矛盾但却富有成效的探索之路。然而在今日的西方,随着后工业化社会发展阶段的到来,西方音乐同其他艺术种类一起,也进入了以“先锋派”音乐为标志的后现代主义阶段。伴随而来的是对音乐的传统语言、构成、规范、审美原则的有意识的消解;历史中形成的、传统意义上的乐曲结构、旋律、和声等观念常常被无情地抛弃和颠覆。这一倾向成为西方现代音乐创作趋之若鹜的主流,甚至成为衡量音乐价值和是否跟上时代的评价标准。这股世界性的音乐潮流也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中国的当代音乐创作。在我看来,中国的当代作曲家们正面临严峻的选择:是被西方的这股潮流卷着走,还是在吸收西方当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