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国新诗的音乐性(1917-1949)
目录
摘要………………………………………………………………………………………………………………2
Abstract..…….….………..…….…….…….….……….….….…….…….….…….….….….……….……3
导言
一、中国新诗面临的“音乐性”问题、与之相关的研究……………………5
二、对诗歌音乐性的共时性分析………………………………………………7
三、问题的历史……………………………………………………………….21
上编草创:雏凤清于老凤声
第一章 自由与自然………………………………………………………………27
第一节 为自由诗/散文诗的辩护……………………………………………29
第二节 “自然二字也要点研究”………………………………………….36
第二章 “新诗也可以唱的…………………………………………………….43
第三章广义音乐性:诉诸心而不诉诸耳?……………………………………49
第一节 广义音乐性观念的雏形……………………………………………49
第二节 郭沫若的内在韵律理论和节奏观…………………………………52
第三节 理论主张与写作实践间的落差…………………………………….58
下编建设:诗律学或做诗法
第一章从白话到现代汉语………………………………………………………67
第二章探寻现代汉语的诗律学…………………………………………………72
第一节陆志韦:“有节奏的天籁才‘算是诗”………………………………72
第二节《诗镌》的三员干将…………………………………………………78
一、饶孟侃论新诗的音节………………………………………………..79
二、闻一多的格律理论…………………………………………………..84
三、徐志摩的体制试验……………………………………………………91
第三章从“歌”到“诵到“读”…………………………………………..97
第一节《新诗歌集》与《新诗歌》…………………………………………97
第二节诗朗诵与读诗会……………………………………………………..105
第四章 纯诗化·散文化……………………………………………………….113
第一节三个疑问……………………………………………………………..113
第二节智者戴望舒…………………………………………………………118
第三节诗的散文美…………………………………………………………124
结语
一、“替关于诗的事实寻出理由”…………………………………………一131
二、奥尔甫斯仍在歌唱………………………………………………………132
主要参考文献………………………………………………………………………135
摘要
自中国新诗诞生至今,由新诗的所谓“音乐性”问题引发的困扰与求索,已
经构成了一段头绪纷纭、错综复杂的问题史。本文将研究时段设定为1917年至
1949年,要把握这一阶段的问题史中人们所作的有关努力的大致线索、总体面
貌和既有成果,厘清诗歌音乐性的三个基本层次——乐曲音乐性、语言音乐性和
广义音乐性——乃是必须的第一步。以此种共时性分析为基础,进而考察问题的
历史,则可以发现,这段历史呈现出的面貌绝非单一线索的演进,也不是二元对
立式的拉锯战,毋宁说这是一个立体的、多线并行的结构,分属诗歌音乐性三个
层次的具体问题在这个结构里同时展开。
1917年至1949年的新诗音乐性问题史,可以划分为草创期和建设期两个时
期。分期的主要依据是,围绕与新诗音乐性各层次相对应的具体问题进行的探索
是否均已告一段落,每一时期内部是否具有相对的整一性。当然,和~般的文学
史或文类史一样,新诗音乐性问题史的面貌也会受到外部环境和社会历史变迁的
影响,任何分期都只能是相对的。
本文上编对新诗音乐性问题史的草创期进行考察。草创期以1917年2月1
日《新青年》二卷六号发表胡适的《白话诗八首》为起点,至1922年止。1919
年,胡适在《尝试集》的《自序》里说“我们这班白话诗人”三年来做了种种音
节上的试验,“要看白话是不是可以做好诗,要看白话诗是不是比文言诗要更好
一点”。在它的草创时期,中国新诗首先要打破的,是旧诗谨严而无法适用于新
的诗歌语言的格律模式,首先要挑战的,是人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