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奇的机器人-哈尔滨第三中学
课程介绍
21世纪被人们誉为智能机器人的世纪,《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将《人工智能》作为选修模块引入高中教学,而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方面,由于它的科幻色彩很浓,还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高中阶段开展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探究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
本课程通过简单介绍机器人技术,使学生明确机器人技术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了解并掌握机器人机械系统、控制系统、传感系统的工作原理,了解简单的程序设计和算法知识,并通过仿真软件编程控制机器人,尝试搭建能够解决生活中某些问题的机器人。
目 录
第一章 认识机器人 5
1.1 机器人的定义 5
1.2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7
1.3 机器人的分类及应用 13
第二章 了解机器人的“身体” 16
2.1 机器人的工作过程 16
2.2 机器人的机械系统 18
2.3机器人的传感系统 22
2.4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24
第三章 赋予机器人“智慧” 26
3.1 “智慧”的来源——计算机程序 26
3.2 算法 27
3.3流程图 28
3.4 编写简单的程序 30
第四章 机器人的组装及调试 32
4.1 组装机器人 32
4.2 编程及下载 37
4.3 调试机器人 39
第五章 让机器人走进生活 40
5.1自动升降衣架 40
5.2自动排风扇 41
5.3智能计数器 42
5.4 自动浇水花盆 44
第六章 机器人竞赛 46
6.1 国内赛事 46
6.2 国际赛事 47
课时计划 51
第一章 认识机器人
学习目标:
掌握机器人的定义
了解机器人的起源、历史和未来发展
了解机器人的分类及应用
1.1 机器人的定义
机器人问世已有几十年,但对机器人的定义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原因之一是机器人还在发展,新的机型,新的功能不断涌现。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机器人涉及到了人的概念,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就像机器人一词最早诞生于科幻小说之中一样,人们对机器人充满了幻想。也许正是由于机器人定义的模糊,才给了人们充分的想像和创造空间。
其实并不是人们不想给机器人一个完整的定义,自机器人诞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尝试着说明到底什么是机器人。而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人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机器人的定义也不断充实和创新。
1886年法国作家利尔亚当在他的小说《未来的夏娃》中将外表像人的机器起名为“安德罗丁”(android),它由4部分组成:
1.生命系统(平衡、步行、发声、身体摆动、感觉、表情、调节运动等);
2.造型解质(关节能自由运动的金属覆盖体,一种盔甲);
3.人造肌肉(在上述盔甲上有肌肉、静脉、性别特征等人身体的基本形态);
4.人造皮肤(含有肤色、机理、轮廓、头发、视觉、牙齿、手爪等)。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在该剧中,机器人按照其主人的命令默默地工作;没有感觉和感情,以呆板的方式从事繁重的劳动。后来,罗萨姆公司取得了成功,使机器人具有了感情,导致机器人的应用部门迅速增加。机器人发觉人类十分自私和不公正,终于造反了,机器人的体能和智能都非常优异,因此消灭了人类。最后,一对感知能力优于其他机器人的男女机器人相爱了。这时机器人进化为人类,世界又起死回生了。在剧本中,卡佩克把捷克语“Robota”写成了“Robot”,“Robota”是奴隶的意思。该剧预告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悲剧性影响,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被当成了机器人一词的起源。
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科幻作家阿西莫夫1950年在《我是机器人》一书中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第一、机器人不应伤害人类;第二、机器人应遵守人类的命令,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第三、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第一条相抵触者除外。这是给机器人赋予的伦理性纲领。机器人学术界一直将这三原则作为机器人开发的准则。
在1967年日本召开的第一届机器人学术会议上,人们提出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定义。一是森政弘与合田周平提出的:“机器人是一种具有移动性、个体性、智能性、通用性、半机械半人性、自动性、奴隶性等7个特征的柔性机器”。从这一定义出发,森政弘又提出了用自动性、智能性、个体性、半机械半人性、作业性、通用性、信息性、柔性、有限性、移动性等10个特性来表示机器人的形象;另一个是加藤一郎提出的具有如下3个条件的机器称为机器人:
1.具有脑、手、脚等三要素的个体;
2.具有非接触传感器(用眼、耳接受远方信息)和接触传感器;
3.具有平衡觉和固有觉的传感器。
该定义强调了机器人应当仿人的含义,即它靠手进行作业,靠脚实现移动,由脑来完成统一指挥的作用。非接触传感器和接触传感器相当于人的五官,使机器人能够识别外界环境,而平衡觉和固有觉则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