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巴蜀僰人今安在?
巴蜀僰人今安在?
400多年前,在四川宜宾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争。这场战争之后,僰人,这个曾经长期生存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神秘地消失了。如今,唯有留在山崖上的悬棺依稀中诉说着僰人曾经的辉煌和荣耀,本文作者追根溯源,试图寻找这个已被史学家认定消亡的民族。
战地寻踪
2006年初夏的一个阴雨天,我来到四川珙县的麻塘坝,这里是中国悬棺分布最密集的区域。
涓细的螃蟹溪,从麻塘坝蜿蜒而过,在溪流两岸的山崖绝壁上,密密麻麻悬挂着两百多具棺木。“人不知何处去,惟见悬棺留崖陬。”在狮子岩旁边的古悬棺博物馆里,游客们围着一位讲解员,听他讲述那场明王朝和僰人的战争。“那是 1573年的春天,明朝的14万大军给僰人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那场战争之后,僰人在历史上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这些悬棺昭示他们曾经的文明。”
讲解员叫黄华良,是当地民族中学的历史老师,常常来博物馆当义务解说员。他说,有关僰人的来历至今尚未有定论。有些学者认为他们可能是从东南沿海顺着长江,辗转迁徙来到西南地区,因此具有百越民族的血统;也有的学者认为僰人原属于氐羌,居住在西北地区,战国和秦汉时期,逐渐南迁至宜宾一带。由于僰人帮助周武王伐纣有功,首领被封为侯,因而建立了“侯国”。
根据历史记载,骁勇善战的的僰人虽然与各周围民族相处融洽,但历朝统治者却大多认为其“叛服无常”,因此常被排挤和镇压。明朝开国以后,朝廷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官府欺压百姓,僰人纷纷据山为王,与明王朝展开了长达二百多年的战争。到明万历年间,僰人的势力范围已缩小到以麻塘坝为中心的南广河流域。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三月,四川巡抚曾省吾调集14万大军,以刘显为总兵,对宜宾南部山区的僰人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围剿。据《万历实录》记载,明军用诱降的办法捕捉了都掌人(明朝对僰人的另称)首领阿苟,并先后攻克了凌霄城、都都寨。当年农历九月九日赛神节上,明军乘都掌人大醉,组织敢死队爬城而上攻破九丝城,前后“克寨六十余处,擒酋首拓地四百余里,得诸葛铜鼓九十三面”,荡平了被朝廷认为“负隅称乱,历三百余年”之久的“都蛮”。随后,明王朝又再次搜捕藏匿深山的造反僰人,直至“都蛮尽灭”,被“招安”的仅2381人。
九丝城现在是个镇,属于宜宾兴文县,距镇约10公里的建武古城曾经是川南的重要城镇。漫步街上,古城遗风依稀可辨。这里保存着五块碑,刻的是“平蛮碑记”,说的是明军消灭“都蛮”的事儿。碑用青石雕成,很高大,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为了防止风化用玻璃罩了起来,虽然字迹模糊不清,但仍隐隐地透着杀气。
九丝山位于九丝镇外3公里,海拔1247米。在落日余晖里,我登上了这座兀立高耸的山峰。僰人当年在九丝山上依山筑城,建有三道城门、一座大王宫、四十八个哨所及多个囤粮仓库。
85岁的胡少华老人带我来到一个溶洞里,这里有许多僰人储水的大石缸。他告诉我,僰人就是在这里被灭掉的。当时明军纵火焚寨,漫山的大火映红了天空,烧得城墙的石头都裂了。小时候他在古堡里面玩的时候,还看见被烧成炭状的粮食足有几尺厚。
凌霄城是僰人的另一个重要堡垒,这是一个险要得似乎连鹰也飞不过去的孤峰,仅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山脚相连。在山腰上,一位叫陈友明的老人独自守望着空无一人的观音阁。他告诉我,小时候拣到过僰人的石头弹来玩,他还讲述了种种有关僰人的传说,“僰人会飞。阿大王从凌霄城驾两扇簸箕云,就飞到对面吊儿脚崖子上,踩出一个大脚印,一丈二尺长呢。”
“九丝之战”后,有关人的任何活动,不再见于以后的历史记述中,僰人像沙漠中的水滴一样消失了。我在僰人最后战斗过的古战场游荡了半个月,始终没有发现僰人后裔的踪迹。如今古堡下的村民不是僰人的后裔,而是当年追剿僰人的官兵后代,他们对僰人的问题有点讳莫如深。难道400年前的僰人真的在刀光剑影中蒸发了?
逃亡之路
正当我为一无所获而愁眉不展的时候,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刘春教授建议我沿着传说的道去寻找。他说:“从一个部落集团来说,僰人是消亡了,但是我猜测还是有人侥幸逃脱。估计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成为俘虏,被解散和流放,最后被迫融入其他民族;还有一个可能是沿着道,逃向云南。”
据载,先秦时李冰治蜀的时候,曾经在川南宜宾一带烧坚岩、破山路,修了一条向滇东北延伸的道路,因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由于这一带是侯国的故地,又被称之为“道”。它北自宜宾起,经云南水富、盐津通往昭通、曲靖。
根据刘春的研究,僰人逃亡有可能选择两条路线:一条是沿着南盘江、南广河、朱提江三条水路逆流向上逃亡。另一条就是从川南走直线到滇东北的曲靖。
在盐津豆沙镇公路边一块“僰人故里”的牌子旁,我遇到82岁的老人方绍钦。我问,您听说过僰人吗?老人说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