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前南社三杰的革命文学和其特色.docVIP

辛亥前南社三杰的革命文学和其特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辛亥前南社三杰的革命文学及其特色 陆仰渊 一、南社三杰是革命文学团体的中坚 20世纪初十年,中国正处于激烈动荡的时期,东西方列强虎视眈眈想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封建统治中心的清政府在风雷激荡中行将倾覆,而革命的怒涛汹涌澎湃,把一个封建的旧中国推向新世界。中国革命的力量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为核心,高举着复兴中华的大旗,响亮地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纲领,深入人心。南社就在这样的形势下诞生了。 南社成立之初对外宣称为“在研究文学的旗帜下聚拢到一起的文学团体”,而实际上却是在“宣扬民族气节、鼓吹反清革命”。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梅三人是南社的发起人,也是南社活动的中坚力量,又都是中国同盟会成员,可称之为“南社三杰”。他们在辛亥革命前十年,高举文学革命的大旗,把诗歌等文学作品作为武器,以办各种报刊为阵地,在广大群众中传播革命思想,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前进。早在1908年,南社社员化名“民鸣”在《天义》报上刊登了翻译成中文的《共产党宣言》。所以,南社的性质不是一般的文学团体,而是具有浓烈革命性质的革命文学团体。 在辛亥革命前十年,中国存在三股政治力量:汉族士大夫和上层知识分子希望中国恢复汉人治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希望解除封建束缚,发展民族经济。他们主张用和平的手段在不推翻清朝统治的基础上,通过“变法”和“立宪”限制君权,这是不彻底的“改良”,不能成为时代变革的主流。唯有以孙中山的中国同盟会是最坚定的革命力量,要革除数千年压在中国人头上的封建统治,建立共和政权。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梅三人生长在中国东西方文化和思想交汇中心的上海附近,很快就接受了革命思想,参加了同盟会。他们从组织南社起,就以倡导革命文学以唤醒沉睡中的中国民众起来闹革命为宗旨。但是,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指出:当旧的生产关系不能继续下去,新的生产关系又不能得到发展时,革命就要暴发了。革命是先由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革命思想,又必须把革命思想传播到广大民众中去,使它成为广大群众的革命行动,才会使革命得到成功。如何传播革命思想使之变成行动?南社三杰选择了以革命文学作为武器,以创办革命报刊为阵地,这就是南社三杰辛亥前从事革命活动的一大特色。 二、南社三杰以创办报刊为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 柳亚子16岁时就离开吴江去上海求学,在上海见到革命报刊所讲的革命道理使他深深折服,深感许多中国人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而处于麻痹状态,尚不知道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亡国边缘,更不懂得用革命的思想和革命的行动去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一个光明幸福平等自由的新中国。他觉得必要用革命的道理唤起民众从沉睡中醒来,推翻旧世界,建立新社会。他于1905年在家乡吴江创办了《自治报》,鼓吹地方自治。不久,他又改刊名为《复报》。意思是借清初建立的反清组织“复社”之名,行光复中华之实。他在《复报》发刊词上说:以“办报作为救国的手段”,表明“要誓死光复中华的决心”,救民众于水火之中,“要把一个顽固臭腐的旧吴江彻底的改造,换成一个革命的新吴江”。办报的“着眼处却在最大多数的农人、工人、商店学徒”中间,“要使人人能了解国民革命的口号”,“使人人能了解国民革命的方法”(见《磨剑室文录》第887页)。“倘能够好好办下去,也可以在二十世纪中华报界舞台上独树一帜”。他说的“独树一帜”,不是艺术上的独树一帜,而是要在宣传革命道理和革命思想上独树一帜。 陈去病,吴江同里人,1903年30岁时赴日本留学,结识到革命党人,参加了同盟会。担任过同盟会江苏分部会长。他在日本时写了一首《警醒歌》:“警警警,白祸燃眉鹿走铤;醒醒醒,庞然世狮勿高忱;奋奋奋,伟大国民莫长病;兴兴兴,舍身救国为牺牲!”诗中表达了他誓死要唤起沉睡中的中国民众起来闹革命。他在日本广泛收集到了国内被清政府查禁的书刊,有《扬州十日记》和《嘉定屠城记》等。他读后深感 中国人200多年来受尽了压迫与耻辱,中国的衰亡都是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者造成的。于是他把这些书刊汇集在一起,编成了《陆沉丛书》,带回国内传播,以唤起民众起来闹革命。南社成员宁调元读了《陆沉丛书》后,于1906年写了一篇《仇满横议》文章,历数清朝之罪恶:“窃我神器,握我主权;占据我土地,侵夺我财产;奴隶我子女,宰割我人民;变更我服制,败坏我纲常;监督我语言,束缚我思想;吸吮我膏血,掩蔽我耳目;剃我之发,坏我之俗;食我之肉,寝我之皮,如万弩齐发,困我于马陵道上,竞策手待毙而莫能起!”可见《陆沉丛书》影响之深远。 1904年,陈去病回国在上海担任《警钟日报》编辑,又办起了《二十世纪大舞台丛报》,以后还从事戏剧改革工作,把报刊作为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他在《二十世纪丛报招股合并简章》中说:“时局胥沦,民智未迪,而下等社会独如狮睡之难醒”。因此要通过创办报刊为阵地,发表革命文章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人民起来闹革命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