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设山区及谐社会对策措施
建设山区及谐社会对策措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国广大山区由于自然、区位、交通、人口、资源等原因,在地形上是隆起区,在经济上相对来讲是低谷区,山区建设和谐社会既有特殊性,又有复杂性,更具艰巨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为山区加快发展步伐、建设和谐社会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黄山市既是一座旅游城市,又是一座典型的中部山区城市,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山区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更加注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夯实和谐社会构建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安康的社会,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快发展,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关键。黄山市是山区旅游城市,“十一五”时期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黄山市以强力推进大跨越发展为工作主旋律,加快建设现代经济强市和旅游大市、文化大市、生态大市。一是坚持以旅游经济为中心,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和品牌优势,全面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步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掀起旅游发展新高潮,力争早日把黄山风景区打造成全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自然景区,把黄山市建设成为全国同类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之一,真正成为“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二是强化工业支撑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发展工业与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的关系,始终不渝地坚持“围绕旅游商品开发大办工业、围绕山区资源大办工业、围绕高新技术大办工业和坚决不上一个有污染的工业项目”的发展思路,以壮大工业经济实力为目标,以深化改革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抓手,全力推进工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壮大全市经济实力。三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从山区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非农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优化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山区群众收入。
第二,更加注重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一个生态良好、适应人居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山区承担着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任,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事关国家和谐社会建设全局。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过分影响,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带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退化,并引发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以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黄山市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生态环境一流。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重视和加强生态建设的机遇,全面启动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城市,促进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坚持把资源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和绿色长廊建设步伐,搞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快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路子;广泛开展以争创绿色村镇、绿色家庭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系列活动,努力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的生态景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深入开展厉行节约教育,努力建设节约型经济、节约型社会,增强广大农民绿色消费观念。同时,国家要从有利于山区休养生息的高度,制定出台反哺山区、下游反哺上游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有效机制,积极鼓励和促进社会化、市场化的多元投入,引导和激励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
第三,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山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社会。但从全国来看,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呈现阶梯型下降趋势。从城乡看,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特别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事业投入不足,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已经阻碍了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的状况,更多地关注新农村建设问题,更多地关注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在新形势下,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把“五个统筹”体现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把实现人民的利益最大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的最终目标。要在全面加快城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出境竹木草制品台帐表单各种表格.pdf VIP
- DB34T 4822-2024 地下水监测井建设技术规范.pdf
-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5版).pptx
-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无忧备课课件(统编版).pptx VIP
- 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智能张拉与压浆施工技术规程.pdf VIP
- DL∕T 1685-2017 油浸式变压器(电抗器)状态评价导则.pdf
- 2025春人教鄂教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纸制品》教案及反思.docx VIP
- 建设工程标准化协会标准:TCECS 717-2020 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pdf
- XX县压缩天然气城市气化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doc
- 调 式 中 的 音 程.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