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世、考证及义理在戴震学术思想体系中内在关联.docVIP

论经世、考证及义理在戴震学术思想体系中内在关联.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经世、考证及义理在戴震学术思想体系中内在关联

论经世、考证及义理在戴震学术思想体系中内在关联摘要:从戴震的论学主张及其对老、庄、释氏以及宋儒的批评,可以看出,在戴震的学术思想体系中,经世、考证与义理三者之间存在内在关联:他通过“六书、九数、制度、名物”的考证来推寻“六经”、孔、孟之道,在提出性与天道的新解释的基础上,建立起儒家成德之学的新系统,而这个新义理学体系正是戴震所究明的“古今治乱之源”,是他把经世作为学术的基本关怀的理论成果。 关键词:经世;考证;义理;戴震;学术思想体系 中图分类号:B24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1―0055―06 长期以来,认为乾嘉学术是完全不含思想性的纯学术运动,认为乾嘉学术只是为学术而学术,已经远离了明清之际诸大儒学术经世的宗旨,几乎已经成为学术史的常识。然而,仔细检讨作为乾嘉学术的领军人物的戴震的学术思想系统,即可呈现出与这一常识判断不同的图景。 一 戴震无论在都中与纪昀、钱大昕、秦蕙田、裘曰修、王观国等的交往中,还是在客居方观承、朱?等的衙署中,所受到的推崇都是源于他在名物制度、天文舆地等方面的建树。然而训诂名物、六书九数等学问,在戴震自身看来,只是闻道的工具,并非学术的最后目的,所谓舁轿者与轿中人的比喻,正是这一观点的形象说法。戴震在其人生的较早时期,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术主张,并在以后的学术活动中不断地付诸实践。这一主张,主要包含有下面几个要点。 首先,戴震认为学术必须有见诸行事的要求。在早岁的《凤仪书院碑》中戴震提出学者当通经以纯粹自己之材识以期能够适于化理,最终达到化理斯民。在晚年又致书某君,谓“君子或出或处,可以不见用。用必措天下于治安。”“古人之学在行事,在通民之欲,体民之情,故学成而民赖以生。”批评“后儒冥心求理,其绳以理严于商、韩之法,故学成而民情不知,天下自此多迂儒。及其责民也,民莫能辩,彼方自以为理得,而天下受其害者众也。”卒前数月,即乾隆四十二年正月,戴震从京中寄书段玉裁,说自己一生治学终得明“古今治乱之源”之所在。 其次,戴震认为学术要能见诸行事,则必须预闻圣人之道。《与姚孝廉姬传书》是他在入都后不久留下的文字。在信中,戴震批评当时墨守前人的学风,并且明确提出过“志乎闻道”的主张。他说:“故诵法康成、程、朱不必无人,而皆失康成、程、朱于诵法中,则不志乎闻道之过也。诚有志于闻道,必去其两失(指“目未睹渊泉所导,手未披枝肄所歧”。引者注),殚力于其两得(指“取义远,资理闳”。引者注)。既深思自得而近之矣,然后知孰为十分之见,孰为未至十分之见。”此后“志乎闻道”、“务在闻道”、“终乎闻道”等亦屡屡被提及。如《答郑丈用牧书》说:“有名之见,其蔽二:非掊击前人以自表暴,即依傍昔儒以附骥尾。二者不同,而鄙陋之心同,是以君子务在闻道也。”又如《〈沈学子文集序〉》说:“凡学,始乎离词,中乎辨言,终乎闻道。”《与某书》说:“治经先考字义,次通文理,志存闻道。”《古经解钩沉序》说:“士贵学古治经者,徒以介其名使通显欤?抑志乎闻道,求不谬于心欤?”《序剑》说:“君子于书,惧其不博也;既博矣,惧其不审也;既博且审矣,惧其不闻道也。”直到生命的最后,仍欲“竭数年之力,勒成一书,明孔、孟之道。” 第三,戴震认为圣人之道在“六经”。戴震的这个认定也见诸不同时期的文字。如《与姚孝廉姬传书》说:“凡仆所以寻求于遗经,惧圣人之绪言?汶于后世也。”《沈学子文集序》说:“以今之去古既远,圣人之道在六经也。”《古经解钩沉序》说:“六经者,道义之宗而神明之府也。”《〈原善〉引言》说:“天人之道,经之大训萃焉。”由于这个认定,所以戴震治学之重点全在治经,他赠程瑶田联语云“论古姑舒秦以下,游心独在物之初”,程瑶田亦谓“余观东原之学以治经为先。”以至于江藩评论戴震“当代学者吾以晓征为第二人”一语时说:“然东原之学,以肄经为宗,不读汉以后书;若先生学究天人,博综群籍,自开国以来,蔚然一代儒宗也。”戴震论古暂缓秦以下,而以究明“六经”为急务,显然是基于“六经”为圣人之道之所在的认定。 最后,戴震认为治经之要在由字通词、由词通道;同时强调典章制度与圣人贤人之理义的关联。换句话说,戴震认为“六书、九数、制度、名物”是预闻“六经”、孔、孟之道不可或缺的工具。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即又说:“言者辄曰:有汉儒经学,有宋儒经学;一主于故训,一主于义理。此诚震大不解也……故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理义明,而我心之所同然者乃因之而明。贤人圣人之理义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是也。”又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于小学文字者也。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戴震在《郑学斋记》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