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基础知识.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科举基础知识

附1: 科举基础知识 我国科举制度历时久远,名目繁多,往往很难系统掌握。鉴于此, 根据本人长期的编书实践和对相关名词术语的接触,将我国古代科举知 识试分以下几个层次,便于系统理解。但因很多名词出现交叉现象,分 类时无法确定该放于哪一类,也只能暂归一类。 一、学署师资 科举:隋代至清末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 举人而得名。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设“志行修谨”、“清 平于济”二科。隋炀帝始设进士科。唐代于进士科外,复设秀才、明 法、明书、明算等若干科,得中者统称“举人”。武则天时增设武举 附 科,并亲行殿试各科。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制科”。诸科之中,唯独 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科举均用经义,宋用帖括,明清用八 股取士,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废除。 国子监:古代中央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简称“国学”。 西晋咸宁二年(276 )始立国子学,教育五品以上官僚子弟,后渐扩展 到平民百姓。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同时废国子监。 科第:有两种解释:一指评定官吏的科别和等次,是汉代选拔和考 核官吏的一种制度;二指科举考试。 科场:科举考试的场所。 三考:科举制度中的“乡试”、“会试”、“殿试”称为“三 考”。 登科:科举制度中,科举考试之年称“科”,入选者称“登科”。 如:壬戌科拔贡、甲子科举人、丙子科进士。《开元天宝遗事》载: “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 登第:科举考试中入选后分列等第,叫“登第”。 483 日 三舍法:三舍指内舍、外舍、上舍,三舍法是宋代熙宁新政之一。 照 当时科举偏重文辞,王安石认为不能造就有用人才,改为学校和科举相 结合的制度。熙宁四年定“三舍法”,并制定了太学生肄业、考核及出 身的各项规章。国家由低到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层次,在一定 年限和条件下,外舍生得升入内舍,内舍生得升入上舍。最后按照科举 的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绍圣年间,曾一度将科举完全 废除,专以三舍为选官的途径。 举士:有两种解释:一、汉制,将士人推举于朝廷,以备授官,称 “举士”。二、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推荐举人,故《文献 通考》将科举制列于《举士考》,将吏部选官列于《举官考》。 举子:科举时被举应试的士子。 科甲:唐制,进士有甲、乙科,以试时务策与帖经多少为别,而实 际上仅有甲科。后世因称科举为“科甲”。经科举考试录取者称为“科 甲出身”。 同科:科举时,凡应试同及第者称为“同科”。 国子监祭酒:中国清朝中央政府官职之一,从四品。隶属于清朝最 高学府国子监。主要任务为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其上为监事大臣, 下有监丞等辅佐官职,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太子太傅:太子的老师。古代有“三公”、“三孤”、“三保”的 说法。“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三孤”,指少师、少傅、少 保;“三保”,指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公”只有在死 后才可追封,一般用来奖励位高权重的大臣,不代表具体职务。太子的 老师一般会封后面两种。 大学士:文臣最高级别,有时类似宰相,正一品,唐以后历代都 设,不同时期有不同类型。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大学士职责主要是辅 佐太子,给皇上当顾问,起草诏令,批答奏章,有权协助皇帝处理政 务,参政议政等。一般以资历最深、名望最重者担任,也有内阁大学士 为五品者。大学士类型很多,如:修文馆、弘文馆、昭文馆、集贤院、 崇贤馆大学士,集贤殿、金銮殿、观文殿、贤政殿、华盖殿、建极殿、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