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东师范大学高志敏教授——眺望学习型城市与社区 - 宁波社区教育网
* 第二,关于“学习成效”、“品质卓越”、“学习技术” (一)社会发展取向与人的发展取向 社会发展取向与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整体、宏大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生态文明、社会服务建设过程相关;人的发展取向,则与每一个体的知识获得与增进、技能学习与运用、职业谋取与胜任过程相关,亦与每个人的身心成长与发展、潜能开发与实现、人格养成与人心向善等过程相关。显然,前者更多阐扬的是社会价值;后者更多张扬的是个体价值。社会发展取向固然重要,或者说教育固然要释放它的经济意义、社会价值,然更当追求它的人本精神、人本价值。 * 第二,关于“学习成效”、“品质卓越”、“学习技术” 事实表明,虽然在相关文献乃至在党的最高文献中屡屡提出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要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迄今为止,在教育被附加过多“社会责任”的背景下,其忽略人之终身全面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是需要在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未来进程中特别予以关注和加以改变的。 * 第二,关于“学习成效”、“品质卓越”、“学习技术” (二)能力获得取向与精神发展取向 从社区教育与社区学习的现实视角上说,能力获得,除了相应的就业创业知识与技能之外,主要涉及的是日常生活、科学养生、休闲娱乐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精神发展,除了关乎既深远亦浅近的公民身份与自我角色认知、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认知、生命意义与生命轮回认知等以外,还更加在意的是,让信仰与信念、理想与追求、思维与创造、情感与意志、自信与独立、道德与诚信、仁爱与关切、开放与包容、责任与担当、从容与优雅之花,能够在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中得以绽放。 * 第二,关于“学习成效”、“品质卓越”、“学习技术” 从目前有关社区提供的教育项目或学习科目来看,其多样化程度已然目不暇接。粗线条中,似乎两方面都已兼具,但细作推究还是可以发现,其一,属于“精神发展”类的,显然还远不够丰沛,即便有,其深度、广度还大有提升空间;其二,属于“能力获得”类的,其实亦多蕴有促进“精神发展”的能量,问题在于如何使“能力”转化为“精神”,我们还着实缺乏足够的科学认知与运用。人,是一种“多维”而“未完成”的存在,如何促进其全面、终身发展,将是社区教育与社区学习,乃至一切教育与学习,都需要永久面对的课题。 * 第二,关于“学习成效”、“品质卓越”、“学习技术” (三)重“教”取向与重“学”取向 显然,前者重在对“教”这一端的聚焦;后者重在对“学”这一端的关照。我们早有这样一种基本认定:没有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终身教育体系,人人参与学习将是纸上谈兵,学习型社会更无制度保障;没有人人参与终身学习的先决条件和社会基础,终身教育将是空中楼阁,学习型社会更是海市蜃楼。总之,只有在如此“教”和“学”两个层面上相互配合、同步发展的基础上,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学习型社会的理想才有可能实现。 * 第二,关于“学习成效”、“品质卓越”、“学习技术” 然而,从学习型社区建设的一些实际进展情况来看,对于“教”的投入,即对其资源、体系、结构、布局、沟通、形式、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思考与行动,显然胜过对于“学”的关照,即能够以更多的精力来聚焦于确立学习者主体、尊重学习者意愿、关注学习者需要、形成学习的态度、保持学习的延续、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能力、利用学习的资源、拓展学习的场所、发掘学习的方法等等。 也许,这是一种必然的过程性表现,但具有终极意义地透析“教与学”这对“矛盾”,也就是说,最终能够站在“以学习者为本”的立场上来看的话,那么,其结论一定就是:“学”终究比“教”重要。因而,以上所罗列的对于“学”这一端所应聚焦的一系列具体点位,一定会成为需要我们用心且永久予以关注与探究的课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各对关系,就其总体特征而言,兴许它们都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甚或是一种互为诱因、互为结果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换而言之,诸对关系的两端,仅仅就其彼此而言,它们便都有其各自存在乃至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又必须注意到,在这一系列关系当中,几乎所有前者,都似有趋于或“形”、或“外”,再或“显”的特性;而几乎所有后者,又恰好相反,都似有趋于或“质”、或“内”,再或“隐”的特性。也许就是因此,前者在传统上、在运作中比较容易得到关注,以致往往处于某种意义上的强势;后者则在习惯上、在实践中颇不容易得到聚焦与观察,以致往往处于某种意义上的弱势,但是,它们恰恰更蕴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真义,也更富学习型社区乃至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真涵,所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