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孙昕光版《大学语文》(第三版)的几点质疑.docVIP

对孙昕光版《大学语文》(第三版)的几点质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孙昕光版《大学语文》(第三版)的几点质疑   由山东师范大学孙昕光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于2003年出版后,一直受到广大高校师生的欢迎,并于2008年、2014年两次改版。2014版即第三版,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第三版在古诗古文的注解和分段上,依然存在几处令人遗憾的谬误和值得商榷之处,白璧微瑕,本着关心教材建设的初衷,笔者不揣浅陋,把其中的五个瑕疵列举出来,并提出相应的修订参考建议,与孙昕光先生商榷,并请教于大方之家。   一、《采薇》中“雨雪霏霏”中“雨”字的读音   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选用了《诗经?小雅?采薇》,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并在课文后的导读和练习题中被反复提及,可见这四句诗的重要性。在注释中,“雨”字被注解为:yù,动词,下雨。笔者认为,这里“雨”字当动词讲是不妥的。   确实,在古汉语中,“雨”可以在很多情况下被活用为动词,比如:“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楚辞?山鬼》)“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但是,这是名词作动词的特殊用法,并不能由此说明,“雨”字在任何情况都可以解释为“下雨”,我们得根据上下文和诗意来具体分析。“昔我往矣”这四句诗之所以能传诵千古而不衰,即在于它的结构对仗工整。根据对仗句的规律,句中相对应的词语词性应该是一致的,那么,“雨雪”和“杨柳”是对仗的。“杨柳”是由两个名词性词素“杨”、“柳”组合的,自然,“雨雪”也应该是由两个名词性词素“雨”和“雪”组成的,因而,“雨”在此应当是名词而不是动词,其读音应该读为上声yǔ,而不是去声yù,否则,全句就失去了对仗。   而且“雨雪霏霏”的释义也不应为“大雪纷飞”,而应该是“既下雨,又下雪。”因为“霏霏”一词既可以形容大雪纷飞的样子,也可以形容大雨纷繁的样子,比如《岳阳楼记》中的“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所以,此处“霏霏”一词形容可以同时“雨”和“雪”。而且,“雨加雪”的天气是常有的,况且雨雪纷飞不是更形象地表现出凄凉萧索的景象吗?没有必要理解为动宾结构的名词,因为上句的“杨柳”无论如何不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名词。“杨柳”在这里是同义连用。“杨”指的就是“柳” ,我国最早的训诂学词典《尔雅》的《释木》篇中就这样解释“杨”字:“杨,蒲柳。”[1]又如《战国策》原文是:“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2]这个典故被世人概括为成语“百步穿杨”;杜甫曾用杨柳来形容少女的纤腰:“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绝句漫兴九首》)。很明显,这里的杨柳是柳树,因为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高大挺拔,是不会怜似“弱袅袅”的“十五女儿腰”的。同理,这“杨柳依依”中的杨柳就是专指“柳”而不是现在说的“杨树”。“杨”就是“柳”,同义反复连用。   综上所述,“雨”应读三声,且不是偏义复词,“杨柳”可以解释为“蒲柳”;与此相对应“雨雪”应理解为“雨加雪”。   二、《山鬼》一诗的分段   众所周知,古诗大多是不分段的。对于古诗分段,笔者的意见是,对于长篇古诗,能不分段则尽量不分,如有分段的必要,则要参考两个标准,一看诗意,二看韵脚。《诗经》重章叠句,自然成段,比较好分,《楚辞》则没有这个特点,各家分段大有不同。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课(第8页)选了屈原名作《九歌》中的《山鬼》一诗,并分作四段。教材上把“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两句分在第三段,“君思我兮然疑作”一句分在第四段,窃以为不妥。   《山鬼》作于两千三百多年前,且诗风朦胧,对于主角山鬼是男是女,此歌为对唱抑或独唱,各家注解大不相同,所以很难从诗意入手。那么只能考察音韵。虽然楚辞音韵与现代汉语语音差别很大,但并非毫无头绪可寻。从顾炎武到段玉裁、再到黄侃,诸位学者都在先秦音韵方面作了许多工作,王力先生在综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把先秦音韵分为三十部,已经成为研究先秦诗文音韵的圭臬。这有助于我们考察《山鬼》一诗的押韵。   纵观全诗,《山鬼》不像《诗经》那样隔句押韵,而基本上是挨句押韵,时有换韵。如“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阿、萝两字押歌部);又如“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笑、窕两字押宵部)[3]那么,?F在的问题是,考察“若”、“柏”、“作”三个字的读音是否相近,如是,则不可分在两段。   “若”现代汉语读作“ruò”,“作”现代汉语读作“zuò”,“柏”字则有三种读音bǎi、bó、bò。一般来说,现代汉语“松柏”一词中,“柏”字读作bǎi,bó用在德国城市“柏林”的读音上,而bò则专用在“黄柏”这个词上。然而古音是怎么读的呢?我们来查编于1948年的《上古音韵表稿》,“若、柏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