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涂又光书学思想研究.pptVIP

  1. 1、本文档共1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涂又光书学思想研究

涂又光书学思想研究 刘克明 涂又光先生 筵开八秩赞如何,道骨仙风感佩多。 篆隶楷行通草法,诗文哲史晓希罗。 陈辞拍案抨时弊。释义精心育幼柯。 贫富安危都了了,南山之上舞婆娑。 君实先生八秩寿庆,喜呈七律一首以贺,丙戌后七月 ,学生杨叔子恭赋,晚生刘克明敬书。 涂又光(1927-)不仅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与教育家,同时也是一名书法家。作为书家,涂先生以书行世,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包括篆、隶、楷、行、草,其名远播海外,自成一家。作为教育家,他把书学教育贯串于教学之中,有着及其深邃的书学思想;涂又光先生的书法及其书学思想是一笔丰富的文化资源,它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中国的高等教育及其思想,弘扬中国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有帮助的。 一、涂又光先生的书法成就 涂又光先生出生于塾师之家,幼承家学,3岁识字,5岁始习书,颇喜好临池,观王羲之《十七帖》,尤为珍爱,故临王羲之帖,亦有神韵。摹写数十遍,已得其风貌。其父遂督课晋唐楷书至11岁。12岁入光山泼河小学读书时,便以书名世而显于故闾。时光山县长尹孚,湖南人,其颇好书法。尹氏鞅掌县学,一日至学堂,校方告知有学生善书,便与先生见面。尹孚见少时的先生姿貌英俊,聪明颖异,落落负有大志,甚喜。又见其书作不凡,颇有灵气,知其早慧已见之于书法之中,乃为先生取名“又光”。取名之事在光山,一时传为佳话。而先生之诗文,才藻宏富,风神华畅,多得前辈嘉许。 光山古称光州,位于河南省东南,北临淮河,南依大别,为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素有“浮光熠彩”之誉。宋代司马光出生在此,其父为其取名为“光”。司马光“拯民于水火”,为光山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古往今来,光山夙为人文故地,颇珍褚墨,遗范未堕,咸尊司马。自宋代以来,以其名命名的街道、弄巷、水井、书院随处可见;为其建祠立碑、题诗、作记,更是代不乏人。此地古迹甚多,境内尚有宋代古县衙遗址,司马光洗三时的“司马井”, 迄今保存完好,世人皆知的司马光五齡击瓮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光山景色宜人,山水名胜,相互映衬,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尹氏为先生取名“又光”,乃其冀望先生能成为又一司马,这对先生也是一个莫大的鼓舞。由是可知,少时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文氛围,是其取得书学及其学术成就的重要原因。 涂先生15岁中学毕业,尔后就读于汝南县第二高级中学,该校是驻马店市历史悠久的一所普通中学,自清末草创以来,延揽豫南俊彦,厚德载智,激浊扬清,雕心铸志,传道授业,积淀了丰厚的教育文化底蕴。该校汇聚淮北学子,求知问学,自立自强,勤奋进取,报效国家,孕育了代代英才。汝南中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中学教育资源和校园文化特色。其誉满淮北,名震豫南。在中学期间,先生对于书法兴趣不减,惓惓之意,无日忘之。即便是学习英语,也用毛笔书写。据先生回忆,当时学写英文中的26个字母,是一个一个地练习,往往一个字母,一写就是一本。1996年夏月,先生赴美参加中国哲学的国际会议,他带去的论文,有打印本和手写本。不少西方学者对先生的手写本,十分惊诧,盛赞先生英文的书写之功。无疑,对书法的爱好,幼时的努力,为先生打下了坚实的“童子功”。先生18岁高中毕业,曾在中学任教一年。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以哲学为自己终身学习的专业,而后六十余载,乃力砚田,朝耕暮获,书法为人所重,享誉学界。 涂先生自幼能书,诸体皆工。早年师法汉魏,得晋人笔意,临摹汉之《石门颂》,张芝《冠军帖》,王羲之《十七帖》。同时旁及孙过庭《书谱》,苏东坡,黄山谷之书。其行草以魏晋为基,融南帖与北碑于一炉,风格沉雄纯正,书卷之气,飘然而出。几十年后,先生总结其书学历程时说:在学书方法上,应该临摹与读帖相结合,读帖为重要阶段,不可小视。碑帖在手,切忌盲目临摹,宜构心审视,读帖之时,先观碑帖整篇布局和通体精神,后细涉精微。先生认为,书法要看大局面,拘泥一笔一画,纵使苦练形似,亦不是善学者。 1949年,涂先生清华大学毕业之后,积极投身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舞台,南下之时,笔砚不弃,拨冗临池,治诗书不辍;他将孙过庭《书谱》、张旭等名家墨迹携带身边,临摹观赏。故先生行草,多有虔礼遗风。而后得见古代法书,遂眼界大开,转攻汉魏六朝诸碑,于《书谱》、张旭草书,用意尤深。其草书笔法,复参苏东坡,黄山谷意趣,雅逸苍浪,自有面目,直追唐人。先生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和胆魄,善于学习,创作出了自己的书法面貌,写出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文革以后,涂先生赴华中工学院,教书育人,甚得其乐。并致力于中国文化,哲学,高等教育根本问题的探索和建树。在中文系,先生身体力行,开设了《书法》课程。与张良皋、

文档评论(0)

hello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