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0章 - 传感器
三、泪器 泪器lacrimal apparatus 由泪腺和泪道组成。泪道包括泪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图14-9)。 ㈠泪腺 泪腺lacrimal gland 位于眶上壁前外侧部的泪腺窝内,分泌泪液,有10~20条排泄管开口于结膜上穹的外侧部。泪液借眨眼活动涂抹于眼球表面。泪液有防止角膜干燥和冲洗微尘作用,此外尚含溶菌酶,具有灭菌作用。多余的泪液流向内眦处的泪湖,经泪点、泪小管进入泪囊,再经鼻泪管至鼻腔。 图14-9 泪器㈡泪小管 泪小管lacrimal ductule 在内眦附近有一较圆钝微凹陷的空隙,称泪湖lacrimal lacus。泪湖的底部有蔷薇色隆起,称泪阜lacrimal caruncle。在上、下睑缘近内侧端处各有一小隆起称泪乳头lacrimal papilla,其顶部有一小孔称泪点lacrimal punctum,是泪小管的开口。泪小管为连结泪点与泪囊的小管,分上泪小管和下泪小管。它们分别垂直向上、下行,继而几乎成直角转向内侧汇合一起,开口于泪囊上部。泪点变位常引起泪溢症。 ㈢泪囊 泪囊lacrimal sac 位于眶内侧壁前部的泪囊窝中,为一膜性的盲囊。上端为盲端,高于内眦,下部移行为鼻泪管。泪囊和鼻泪管贴附于泪囊窝和骨性鼻泪管的骨膜。泪囊的前面有睑内侧韧带和眼轮匝肌泪囊部的纤维横过。眼轮匝肌还有少量的的肌束跨过泪囊的深面。眼轮匝肌收缩时牵引睑内侧韧带可扩大泪囊,使囊内产生负压,促使泪液流入泪囊。 ㈣鼻泪管 鼻泪管nasolacrimal duct 为膜性管道。鼻泪管的上部包埋在骨性鼻泪管中,与骨膜紧密相结合;下部在鼻腔外侧壁粘膜的深面,下部开口于下鼻道外侧壁的前部。开口处的粘膜内有丰富的静脉丛,感冒时,粘膜易充血和肿胀使鼻泪管下口闭塞,使泪液向鼻腔引流不通畅,故感冒时常有流泪的现象。 第十五章 前庭蜗器 前庭蜗器Vestibulocochlear organ 又称耳ear,包括前庭器vestibular apparatus和听器auditory apparatus两部。二者的机能虽不同,但在结构上关系密切。按部位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3部分(图15-1)。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收集和传导装置,是前庭蜗器的附属器。听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听器是感受声波刺激的感受器,位觉器是感受头部位置变动、重力变化和运动速度刺激的感受器。 第 一 节 外 耳 外耳external ear 包括耳郭、外耳道和鼓膜三部。 耳 郭 耳郭auricle 位于头部的两侧,凸面向后,凹面朝向前外(图15-2)。弹性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耳郭上部的支架,表面覆盖着皮肤,皮下组织少但神经血管丰富;耳郭下1/3为耳垂auricular lobule,耳垂内无软骨,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是临床常用采血的部位。 耳郭前外面的周缘卷曲,称耳轮。耳轮前起自外耳门上方的耳轮脚,耳轮构成耳郭的上缘和后缘,向下连于耳垂。耳轮的前方有一与耳轮平行的弧形隆起,称对耳轮。对耳轮的上端分叉形成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两脚之间的三角形浅窝,称三角窝。耳轮和对耳轮之间的狭长的凹陷,称耳舟。对耳轮前方的深窝称耳甲,耳甲被耳轮脚分为上、下两个窝,上部的窝为耳甲艇,下部的窝为耳甲腔。耳甲腔通入外耳门external acoustic pore。耳甲腔的前方有一突起称耳屏,后方的对耳轮下部有一突起,称对耳屏, 耳屏与对耳屏之间有一凹陷,称为耳屏间切迹。 图15-2 耳郭 耳郭后内侧面,朝向后内。后内侧面的凸凹与前外侧面的凹凸相对应。 耳郭借软骨、韧带、肌和皮肤连于头部两侧,耳郭的软骨向内续为外耳道软骨,人类耳郭的肌多已退化。分布于耳郭的神经来源较多。有来自脊神经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有来自脑神经的三叉神经分支的耳颞神经以及面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的分支。 二、外 耳 道 外耳道external acoustic meatus 是从外耳门至鼓膜的管道(图15-1)。成人长约2.0~2.5cm。外耳道外侧1/3为软骨部,与耳郭的软骨相延续;内侧2/3为骨性部,是由颞骨鳞部和鼓部围成的椭圆形短管。两部交界处较为狭窄。外耳道约呈“S”状弯曲,从外向内,先趋向前上,继转向后,最后向前下方。因鼓膜向前下外方向倾斜45°角,故外耳道的前壁和下壁较后壁和上壁为长。由于外耳道软骨部可被牵动,故将耳郭向后上方牵拉,即可使外耳道变直,从而可观察到鼓膜。在婴儿因颞骨尚未骨化,其外耳道几乎全由软骨支持,短而直,鼓膜近于水平位,检查时须拉耳郭向后下方。 外耳道表面覆盖一薄层皮肤,皮肤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毛囊、皮脂腺及耵聍腺。皮肤与软骨膜和骨膜结合紧密,不易移动,当发生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