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油调价要及国际真正接轨
石油调价要及国际真正接轨就在广州、深圳等地出现“油荒”之际,发改委日前下达通知,将汽油和柴油的全国平均零售基准上调8%,即汽油和柴油的全国平均零售基准价分别由每吨5480元和5020元调整为5980元和5520元;上浮8%后的全国平均零售价分别为每吨6460元和5960元,折合每升约分别提高0.4元和0.46元。
这次成品油价格调整主要是受国际市场影响。去年年初,国务院已经确定成品油价格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在实现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基础上,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今年二季度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一直没有调整,但国际市场价格在3月份开始上涨,特别是近两个月加速上升。9月13日和10月25日分别突破每桶80美元和90美元,10月29日冲高至每桶93.53美元。目前的价格比今年初上涨了30美元。我国原油消费近一半靠进口,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按每桶80美元计算,炼油企业每生产一吨成品油亏损1000元。按90美元计算,亏损数额更大。由于炼油企业亏损,造成了部分炼厂特别是地方炼厂停产和半停产,严重影响成品油市场供应。近一段时间,部分地区出现油源偏紧、停供限供的现象。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是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保障市场供应的迫切需要;是推进价格改革、促进能源资源节约的迫切需要。
据了解,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日前在北京召开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定价机制改革方案的特别会议,目前基本确定的改革主基调是以平稳为主,在现有体制下进行微调,从“滞后定价”逐步过渡到“实时定价”。这实际上是逐步向市场调节方式靠拢的办法。
如何接轨才合理?在研究人士周义兴看来,国内油价形成机制仍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首先,从社会公平角度看,石油资源的公共性质决定了油价(原油与成品油)的形成理应对社会、市场、企业之间的三者利益有所兼顾与权衡,而且这种权衡与选择过程,还应具备相应的社会公共认同程序。对此,如果说现有国际油价形成是由市场及政治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具有为国际市场所承认的相对公正意义的话,相比之下,国内现行的油价形成过程显然还缺乏这样的形成机制因素。由于国内石油行业的开采、提炼、销售尚处寡头垄断的市场局面,而事实上,油价的形成也只有相关行政管理与垄断寡头企业的参与并决定,并且在此过程中,几乎没有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行政部门就完全可能会在自身管理和部门利益的影响下,在某种程度上与垄断寡头们达成利益合谋,置真正的社会公共利益于不顾,并进而在结果上造成对应有公平机制的伤害。而这显然对合理的社会与市场机制形成是有害的。
其次,从市场公平角度看,虽然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的目标本身没什么错,但应该注意的是,国内石油消费量只有近一半是进口,还有超过一半是国内生产的。而现有的油价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实际上却没有充分考虑国内石油生产的成本因素。在此前提下,人们自然而然的会生出这样的疑问:垄断条件下的只有国际价格而没有相应机制的“接轨”合理吗?而这种“与国际接轨”距离真正的市场经济竞争价格要求又有多远呢?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