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苏联经济改革探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6.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C 17.下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情况一览表。下列四个选项是有人从表格数据中得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 时 间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时 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1966~1970 7.8% 8.5% 1971~1975 5.7% 7.4% 1976~1980 4.3% 4.4% A.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民经济逐年下降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因而取得了巨大成就 C.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最终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D.与美国军备竞赛,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B 17.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 A.没有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歧途 D.缺乏从政经验和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C 18.(2010·北京文综·2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D 19.(2009·广东文基·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 【学思之窗】 ?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解题关键: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符合国情;斯大林开创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 思路引领:新经济政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特点。 答案要点: 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合作探究】: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异:改革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的重点在农业, 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都在短期内取得一些成果;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没有解决。 ③失败主要原因: 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材料一: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其形象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 材料二: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材料三: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而认为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