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综合计划纲要
建築綜合計劃綱要
「建築計畫」一詞並不陌生,但意義卻含糊混亂。本文首先介定五種主要計劃方式,接著深入探討綜合計劃跟設計程序之關係,其特性、功能、層面,以及計劃之程序。行文分析了晚近理論及實務上之問題,最後並提出一種計劃架構,可為日後研究及或擬定計劃的綱領。
甲、五種建築計劃方式
設計方法乃自20年代新建築運動以來最具影響力的觀念,它突破了靜態的
建築理論,澄清了整體的設計程序;不但要瞭解工作之對象,更須檢討工作之本身;故稱得上一種行動學(Praxis)。自50年代末期到現在,設計方法已從原則性、理論性探討衍生出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實際應用,如:計劃程序、決策原則、擬製模型、人與環境關係、效能說明書、建物評鑑等等,不勝枚舉。
在整個設計程序之首的計劃階段,其重要性更是不爭之實。建築計劃之於建築設計也不例外。觀之英美,在學校建築計劃已成獨立科目,在職業界、建築計劃人材和專門機構日漸增多,在使用方法上、考慮重點上,更是百家雜陳,莫衷一是。
廣泛地說,實現每種行動之前必經計劃階段(註一),如依此意,建築計劃已跟建築一樣歷史久遠。但這種隱約不明且無系統的計劃方式並非本文探討對象。明晰而有系統的計劃方式才是本文課題。目前,就主流而言可分五種計劃方式,分別為:使用者計劃、實物計劃、可分性分析、程式計劃、和綜合計劃。茲討論如後:
(一)使用者計劃
計劃對象為使用者,須符合其各層面之行為需要,計劃目的在彌補設計決策和實際使用之間的鴻溝。一般,設計構想大都源於活動名稱所顯示之機能,卻忽略了潛在機能。舉例來說:學生宿舍房間裡,床應是睡覺的,書桌是看書做功課的,但從實際研究發現大部分閱讀和做功課都在床上,書桌只用來擺放雜物。此外,室友很少同時在房內一齊看書,而各人都喜歡裝飾自己的空間,釘掛圖片以顯示個人空間等等(註二),這些都不能從房間的表面機能推演出來。建築師由於本身的專業訓練及一定的生活背景,故對不同圈子的行為方式隔膜得很,對探討人與環境關係上,社會科學逐擔任重要角色。
探討人與環境關係一直是社會科學中的題材,但論點較不明顯而對象在較高層面,約在60年初才漸趨小組行為研究和科際合作。一些重要著作如:探討行為領域的「隱藏尺度」(The Hidden Dimension. Hall, 1966),首度建立社會學家與建築師互相瞭解的「個人空間」(Personal Space. Sommer, 1969),創立行為空間的「生態心理學」(Ecological Psychology. Barker, 1968),提議量化研究的「建築心理學」(Architectural Psychology. Canter, 1970),以及倡導環境社會學的「人與建築物」(People and Building. Gutman, 1972)等,對使用者計劃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和方法基礎(註三)。
在60年代末及70年代初期,陸續出現不同型式的使用者計劃,主要有以下兩種:(1)分析使用者行為然後擬定設計注意事項,和(2)評鑑建物之使用實況,比較設計初衷,然後擬定設計注意事項(註四)。
第一種做法包括針對個別工程及一般性工程的計劃,前者如專為秘魯低收入家庭住屋的計劃(Alexander 1969);後者如有關浴室者(Kira, 1966)、學生宿舍者(Van der Ryn and Silverstein, 1967)、國民住宅問題者(Newman, 1976)、或社區及住宅者(Alexander, 1977)(註五)。通常工作程序先確定主要的社會性及設計上問題,然後發掘更基本的行為因素和空間單元,最後訂定空間設計必須符合的行為條件。這種做法的優點在能探求出空間使用的實際情況及不同背景者之潛在價值觀,賦予建築師更切實的決策根據,彌補了設計者觀念與使用者行為間之差異。但這種類似原子論的研究,有見樹不見林的通病,個別的外顯行為或能分析詳盡,但相關關係卻流於空泛,常根據研究者想當然之理由而聯合起來,這些可從亞歷山大的「模式語言」(Alexander 1977)見其一斑(註六)。
第二種做法包括學生宿舍(Wheeler and Miller, 1967),及住宅方面(Zeisel and Griffin, 1974)(註七)。其程序是:(1)分析設計決策,(2)評鑑使用實況,(3)比較設計初衷,(4)提供設計方向。這種做法的優點在能檢討整個設計過程,從使用實況與設計初衷之比較下,可糾正錯誤的假設。但在實行上,讓同一建築師實行長期研究而應用到設計上去的機會非常少。
無論第一或第二種做法,都完全針對使用者,對於工程的其它決定因素如經濟、時間、政治、以至非理性因素皆從缺,故使用者計劃只是建築設計的必要條件,卻非充分條件。
(二)實物計劃
這是傳統的計劃方式,主要針對要求的空間、設備、材料、構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F正谱长城谣声乐正谱钢琴伴奏五线谱子乐谱曲谱艺术歌曲歌谱音乐学院版.pdf
- 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与备案审查制度.pptx VIP
- 2016沪S204 排水管道图集.pdf
- 幼儿园课件:《花匠种花》.pptx
- (高清版)DB43∕T 2748-2023 蒸汽锅炉应急处置导则 .pdf VIP
- DB34T3924-2021水稻抗倒性鉴定方法.pdf
- 2025年焦作师专历年数学试题单招 .pdf VIP
- ISO IEC 22989-202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概念与术语.pdf
- 地质灾害与应急调查培训课件.pptx
- 【容联云通讯】全产品介绍材料V1.4.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