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际财务报导准则第3 号 企业合并
會計學‧文/蕭鋼柱長榮大學會計資訊學系講師
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3 號─企業合併
壹 前言
一、IFRS 3 目的
2008 年修正發布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 3 號(IFRS 3 )「企業合併」,將企業合併
定義為一個個體取得對一個或一個以上業務之控制的交易或事件 ,並規定企業合併
所採用之會計處理方法為收購法。
收購法以收購日之公允價值完整衡量企業合併中所涉及的各部分,並將取得控制與
喪失控制視為須重新以公允價值評價之重大事件。
IFRS 3 之目的,係為改善報導個體於其財務報表中所提供有關企業合併及其影響
之資訊的攸關性、可靠性與可比性。為達成此目的,IFRS 3 為收購者訂定相關原
則與規定:
如何於其財務報表中認列與衡量取得之可辨認資產、承擔之負債及被收購者之非
控制權益。
如何認列與衡量企業合併所取得之商譽或廉價購買利益。
如何決定何種資訊應予揭露,俾使財務報表使用者得以評估企業合併之性質與財
務影響。
二、IFRS 3 範圍
國際會計準則專刊 84
適用範圍:凡交易或其他事項符合企業合併之定義者,皆適用 IFRS 3 ,企業應對
每一企業合併採用收購法處理。
:採用收購法步驟:辨認收購者 ;決定收購日 ;認列與衡量取得之可辨認
資產、承擔之負債及被收購者之非控制權益 ;認列與衡量商譽或廉價購買利
益。
不適用範圍:收購法不適用於:
合資之成立。
對無法構成業務之單一資產或資產群組之取得。在此情況下,收購者應辨認並認
列所取得之個別可辨認資產(包括符合 IAS 38 「無形資產」中無形資產之定義
與認列條件之資產)及承擔之負債。資產群組之成本應以購買日之相對公允價值
為基礎,分攤至個別可辨認資產及負債。此等交易或事項不會產生商譽。
共同控制下個體或業務之合併 (第B1 至B4 段提供相關之應用指引)。
三、IFRS 3 定義
準則用語定義如下:
項次 準則用語 定 義
1 被收購者 收購者在企業合併中取得控制之一個或多個業務。
2 收購者 對被收購者取得控制之個體。
3 收購日 收購者對被收購者取得控制之日。
能被經營與管理之活動及資產組合,其目的係為直接提供報酬予投資
4 業務 者或其他業主、社員或參與者,報酬之形式包括股利、較低之成本或
其他經濟利益。
收購者對一個或多個業務取得控制之交易或其他事項。有時稱為「真
5 企業合併
實併購」或「對等併購」之交易。
通常係指若特定事項於未來發生或符合若干條件時,收購者須移轉額
外資產或權益予被收購者原業主之義務,以作為對被收購者取得控制
6 或有對價
之對價的一部分。但若符合某些特定條件時,或有對價可能亦賦予收
購者收回先前移轉對價之權利。
7 控制 主導某一個體之財務及營運政策之權力,以從其活動中獲取利益。
就 IFRS 3 之目的而言,權益泛指投資者擁有之個體之所有權權益以
8 權益
及互助個體之業主、社員或參與者權益。
在公平交易下,已充分了解並有成交意願之雙方據以達成資產交換或
9 公允價值
負債清償之金額。
一項代表自企業合併取得之其他資產所產生之未個別辨認及單獨認列
10 商譽
未來經濟效益之資產。
資產若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係可辨認:
係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 - 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doc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 - 西安理工大学《半导体集成电路》.pdf
- 国家公务员心理素质的提升与促进090909.ppt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建设与启发.pdf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几点体会 - 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 .ppt
- 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两厅院表演艺术图书馆阅览服务要点.pdf
-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申报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pdf
- 国家考试宣导简报 -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ppt
- 国小国语科考试卷___年___班座号:___ 姓名:______ 1 一、写国字或 .doc
- 国小列式子之教学探讨 - 国立清华大学.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