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34 ·
《亘先》及战国道家哲学论题探究
郭 梨 华
内容提要:楚简《亘先》为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据整理者李零的说明,属道家资料。
本文之作,即在此一前提下,论述《亘先》中所显示的哲学问题主张,并由此得以一窥战国
时期道家对于某些哲学论题曾有过的讨论。在论题的探究中,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主
旨在论述《亘先》之哲学理解;第二大部分是就亘先中与老子及其后学的发展论述,并藉此
推定《亘先》一文的时代哲学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是依据庞朴的简序,对《亘先》一文的理解与诠释。第二部分主要是就
与《亘先》哲学观念相关,同时又在《老子》及其后学中有过不同的主张与论述为主,大抵有
“恒、先”、“无有”、“气”、“或、欲”等几个哲学论题。
关键词:亘先 道家 气 无有
一
、 《亘先》一文的理解与诠释
《亘先》乃上海博物馆藏之战国楚竹简道家资料。目前学界对于它的论述,相当多,主要是在简
序与字词的意义上,以及《亘先》一篇的思想理解与诠释。在简序的排列上,我主要是依据庞朴所提
出的简序,即l一2—3—4—8—9—5—6—7一lO一11一l2一l3。依此简序,在理解上,我大致区分五个段落说明:
1.关于恒先之为根源的描述与“气”的出现。
恒①先无有,质②、静、虚。质、大质,静、大静,虚、大虚。自厌不自忍,或乍。有或焉有气,
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
未有天地,未有乍行,出生虚静,为一若寂寂③,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气是自
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
在这一部分中,主要论述“恒先”这一始源的状态,是以“无有”的方式呈现,这一“无有”是质、
静、虚的状态。这一始源就自身而言是一完满,但是它有一种“发生”,这种“发生”是在“不自忍”的
情况下,自然而然出现的,所出现者称之为“或”,“或”是一还未有“气”的状态,是一与“恒”相同者,
① 裘锡圭认为此应释读为“极”。见氏著《是恒先还是极先?》(发表于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主题演讲,2007.
11.1O,地点:台大中文系)。其说在文字上皆可作“极”、“恒”。但个人以为这在汉代时甚至战国时解读上已然
有并行之可能,虽然庄子有“太极”一词,但在马王堆帛书《周易》却有“大恒”,或帛书《老子》第二章无论甲本或
乙本,都在“有无相生,…前后相随”之后,加上“恒也”一词,此为今通行本所无。我以为裘之说虽有据,但在此
作“恒”也有其意义,因此仍依原整理者之释文。
② 此字,原整理者李零已指出字形隶定还值得研究,疑读为“质”。李学勤在《楚简恒先首句释义》中,释读为“全”。
庞朴在《恒先释读》一文中,读为“朴”。学着们已指出,从字义言,读为“朴”,与《老子》思想相同,但字形不合。
字形的考释,见季旭升《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第2O7—2O8页。
③ 曹峰,《上博楚简思想研究》,(台北:万卷楼,2006年),第114页。“寂一”,李锐释为合文,读为“寂水”,曹峰释为
重文,今从之。
《亘先》及战国道家哲学论题探究 · 35 ·
此即下文所谓“或,恒焉。生或者同焉”,此一“同”是本质之同,“或”与“恒”是同一的。然而“或”毕
竟由“恒,,而出现,作为始源者仍称之为“恒”,“或”则是说明“作”的发生及以此推衍之生发者的原
因。因此,“或”具有双重之特质,一是指向与恒为“同一”之相对者:“恒一或”;一是作为一原因性的
存在“域”。这双重义之“或”,即庞朴所理解之“忽有某个区域”①,只是这一区域说并非天地之空间
说明,而是比天地更为早的场域,如廖名春所言之“域”是一相当抽象之空间,我以为此应类似《淮南
子.天文训》中之“虚廓”②。“恒一或”基本上藉由“或”说明了一“场域”的存在,“气”充满此一场域,
“气”的存在本身就显示一“场域”的存在,即“有或焉有气”。
“气是自生”,“气”在前一小段似乎说其出现在第三个阶段,但因为“或作”是一种场域与作用的
说明,一种发生状态的描述,就如同“恒先”之对于始源的说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