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176张世超: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文字学启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DOC

1176张世超: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文字学启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176张世超: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文字学启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的文字學啟示 (首發) 張世超 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是2009年初接受捐贈而入藏北大的一批竹簡,目前正在整理中。據介紹,此批竹簡內容十分重要,可惜現在只公佈了為數不多的一部分簡的圖片,我們僅能據已見到的材料進行一些討論,鄙陋之處,在所難免,祈學界同仁是正。 《文物》2011年第6期上刊登有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文章《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概說》(下文簡稱《概說》),文中刊佈了此批簡中選自《蒼頡篇》《老子》《周馴》《趙正書》《妄稽》《反淫》《荊決》《雨書》《醫書》諸書中的28支簡。嗣後,2012年9月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墨蹟選萃》(下文簡稱《選萃》),後者放大製版,印刷較前者清晰,所刊出的28支簡與前者相同。此外,還新公佈了《老子》《周馴》《趙正書》《妄稽》《反淫》《荊決》等書的篇題。《概說》簡號1903者,《選萃》作1930;簡號3910者,《選萃》作3190;簡號2549者,《選萃》作2439,則明顯是誤植。看來,目前公佈的材料,簡號當以《概說》為準。 一、關於《蒼頡篇》 關於這批竹書的抄寫時代,《概說》據一枚數術簡上所記“孝景元年”及隸書書體推斷,“這批竹簡的抄寫年代多數當在漢武帝時期,可能主要在武帝后期,下限應不晚于宣帝。”是可信的。 對於北方匈奴的侵擾,漢初統治者除高祖曾率兵征討過一次外,文、景二世均以和親之手段安撫。武帝即位後,開始組織大規模的征討。元狩4年(前119年),大將軍衛青率軍出定襄,“行斬捕匈奴首虜萬九千級”,驃騎將軍霍去病“出代二千餘里”,“得胡首虜凡七萬餘級”。“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庭。”[1]北大簡《蒼頡篇》簡2469:“漢兼天下,海內並廁,胡無噍類,菹醢離異。”當即指此事。《居延漢簡》(甲乙編)9.1A+C+B:“漢兼天下,海內並廁,[胡無噍] 類,菹離異。”與此同為武帝版的《蒼頡篇》。[2]我們曾指出,《急就篇》中“賢聖並進,博士先生”源自武帝版《蒼頡篇》,[3]而漢初版《蒼頡篇》則作“[漢]兼天下,海內並廁,飭端脩法,變……”見阜陽漢簡《蒼頡篇》。[4]二漢版《蒼頡篇》“漢兼天下,海內並廁”一句應套改自“秦兼天下,海內並廁”。今以北大簡2396簡校之,知漢初《蒼頡篇》“飭端脩法”一句下當作“變大制裁”。“端”字用法具秦人語特點。[5]此二句當為秦《蒼頡篇》原有之辭句。秦王政二十九年所立之罘刻石曰: “六國回辟,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眾,遂發討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燀旁達,莫不賓服。烹滅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6] 所謂“變大”,意為改變了“大矣哉”之宇內,所謂“制裁”即指“普施明法,經緯天下”。 2008年8月甘肃永昌縣水泉子M5漢墓出土的木簡中有七言《蒼頡篇》,從現存材料看,全篇都是在原有四言《蒼頡篇》的基礎上增加三字而成。當是開始進入七言詩時代的產物,在此之後,《急就篇》之類七言字書便出現了。其時代當在漢武帝之後,元帝、成帝之前。[7] 秦版《蒼頡篇》迄今未見,推想此部分大抵不出泰山、嶧山、琅琊台刻石讚頌秦王朝之辭。 二、“書同文字”與漢字的發展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8]關於“書同文字”,《說文·敘》中有著更為詳細的記載:“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9]“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即以秦文字統一全國的文字,這本是個很簡單的問題,但《說文·敘》緊接此句云:“斯作《倉頡篇》,中東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漢書·藝文志》曰:“《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歷》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毋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者也。”[10]學界一向以為古本的《倉頡篇》是用小篆寫的。其实,從出土的文字材料看,從戰國時期的秦國延至秦漢,一直是篆、隸二體文字並行的。雖然《說文·敘》有“秦書八體”之說,但當年通行的字體只是小篆和隸書。《倉頡》《爰歷》《博學》三書的產生與秦統一文字有着密切的關係,作為兼有識字教科書、規範字樣雙重功能的《倉頡篇》,自然應有篆、隸二種版本——《說文》《漢書》是僅敘其篆文者而已。實際上,從文字的應用看,當年隸書版的《倉頡篇》應是更為流行的,迄今所見漢簡中之《倉頡篇》皆為隸書抄寫,正證明了這點。由此而衍生的“秦始皇以小篆統一文字”、“秦以隸書統一文字”之說,皆為偏頗之論。 2002年出土于湖南龍山里耶的簡牘中,有一片木方,最早由张春龍先生在芝加哥大学顧立雅中心2008年10月召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