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思想诠释和现代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中庸思想诠释和现代意义)

!#! 孔子中庸思想的诠释及其现代意义 谢金林江萍菊 摘要:“中庸”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称“中”为“无过无不及”,这并不仅仅是方法上的适中。“无过无不及”是在长期教化过程中,主体逐渐泯息个性之中的偏颇,摆脱物欲的蒙弊,提升生命的本质,使个性情感上升为普遍的道德情感之后而获得的一种情感和行为的合适感。“中庸”不是方法上的折中,而是生命的品质、智慧的圆通。“中庸”思想昭示了德行与德性的一致, 对现代道德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中庸诠释现代意义 中图法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中庸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术界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阐述极多,不足之处是大多从“无过无不及”这一层面,也即中庸辩证法方面去理解。这种理解缺乏对生命的关怀,价值的追问,没有从更深层次的意蕴上去发掘中庸之真正涵义,无法解释孔子何以称“中庸”为“至德”。我们认为,只有从品质出发,站在人生境界的高度,才可以更好地剖析中庸这一思想的真正内涵,汲取其思想内在精华,阐发其现代意义。中庸:生存智慧的圆通、德性与德行的致一 一、中 中庸思想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左传》、《国语》,有多条记载。殷商时期,《尚书·盘庚》载“各设中于乃心”。“中”指的是一种状态。以后,“中”逐渐与道德联系在一起,取得了伦理学的意义。《书》中此类用法主要有这么几条:“咸庶中正”(《吕刑》)、“作稽中德”(《酒诰》)、“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仲虺之诰》)。《易经》载:“中行独复”,“得尚于中行”。“中”被引伸为情感和行为的合适状态。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称“中”为“无过无不及”。对这种“中”,孔子倍加赞赏,并身体力行。在待人方面,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在待物方面,“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处理生死问题方面,孔子“见危授命”,“危邦不入”;在审美方面,孔子赞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些方面体现了孔子的智慧及其对人生的洞彻。“中”不是折中主义,不是处世圆滑,孔子对“乡愿”有着刻骨的仇恨。“乡愿者,德之贼也”。“中”是一种生命的品质,是一种高风亮节的情操之体现。朱熹在解《中庸》之题时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中”并非纯粹方法上的“不偏不倚”,在某一事上,“不偏不倚”的做法,不可称之为中,也就无法称得上“德之至”。“中”是从更深层次意蕴而言的生命的智慧和道德的品质。《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句话是理解中庸的关键之处。但是,对这句的话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有人理解“未发”即是“未喜,未怒,未哀,未乐”,这就是中。这理解不合儒家思想。人生风云变幻,哪会既无可喜之事,又无可怒之事。儒家理解的人,绝非同于老、佛之见,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当怒则怒,该喜则喜,当哀则哀,该乐则乐,不过其度,何谓失中?人情非人欲,情本由性生,人性既无善恶,情又何尝必抑?这种理解错误的根源就在没有区分心理学的情感与伦理学上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这个问题理解可为透彻,激情和感受不是德性,唯独品质才是德性。有人认为,“未发之中”,是价值未判的浑沌状态,既非善,也非恶,固不偏不倚,可谓之“中”。这种理解也不妥当。譬如一间大厅,中无一物,因其大,无论何处,也就无所偏倚,一定要在中间设一柱子,才可判别是否有偏倚。无善当然无恶,这种价值的浑沌未判,当然不可谓之“中”。程子称“中”为“在中”,林择之称之为“里面底道理”。这种说法过于玄远,说“在中”,则为对外而言;说“里面底道理”,则为对表而言,“中”是体,是人生之静,“一念不起”。“未发之中”,其中就有喜怒哀乐,只是未发,一旦发用出来,又无不体现为喜怒哀乐。“在中”之说,也未可解释“谓之中”。要理解“中”,必须对性与道、人心与人欲仔细推敲一番。《中庸》说“人者,仁也”,又说“天命之谓性”,上天有好生之德,则人也有仁爱之心,这是世界的普遍规律,即“天道”。人敬慕天道,循天命之德性而行,则为“人道”。天命之性,是形而上之体,其在人伦中化生为情,故王夫之说:“惟性生情,情以显性”,由性而生之情,其发用之时,克制个别的私心杂欲,无有偏差,上升为普遍化的情感,就可以合乎天赋之德,故“情可以为善”。喜、怒、哀、乐,只是人心,不是人欲,朱熹认为“各有攸当”,实乃独具匠心。仁、义、礼、智是其体,喜、怒、哀、乐是仁、义、礼、智之用。喜、怒、哀、乐未发之时,是一种价值浑沌状态,虽是未始,由于其秉受了仁、义、礼、智,一旦发用出来,就不会随物意移而或过或不及,故称之为“中”。自然之物,各有其自然的尺度,“鹤颈虽长,断之则悲,凫颈虽短,续之则哀”。这一尺度,只有顺其自然,才不失其天性。数学之中,凭理性的计量,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