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书愤人事物景主要意向
书愤人事物景主要意向
篇一:书愤
书 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掌握借景抒情、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掌握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示儿)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二、整体把握
看题目,何意? 书:写 愤:悲愤、抑郁
“书愤”者,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
陆游的抑郁、悲愤从何来? 诗中的哪写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1、带着问题,结合书下注释初读作品。
2、齐读课文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抑郁,悲愤(题目)
3、想像作者的人生境遇,带着作者想要抒发的悲愤之情再读课文。 此时你的心中有了作者的形象了吗?
4、跟读
现在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诗中的哪些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三、讲析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 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