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生几回伤心事
五、人生几回伤往事
一 古地废墟之于诗人
孟浩然曾经写过一首诗感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唐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历史就像一条大河,向前奔流不息。逝者已矣,但是对历史的追忆和叩问却是人类共同且不会消亡的情感。今人对古地的重游和历史还原,对前人的行为经历、思想情感的追寻和探究,对逝去历史事件的想象和重构,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之中从来都不曾停止,同样在将来也不会停止。只要人类还存在,历史还在绵延,“人世几回伤往事”这一普遍的人生情感就不会消亡。
中国由于历史悠久,典籍里关于中国历史的记载就会形成重要的传统,所以时至今日前人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二十五史》。这仅仅只是到《清史》为止的政史,还不包括那些文人的笔记所记载的野史。总而言之,在中国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传统——重史。重史的传承反应在文学领域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类型,这类诗歌一般被称之为咏史怀古诗。
如果我们把这些咏史怀古诗它作一个简单的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三种主题类型:临故地、念昔人、忆往事。本章的内容基本上也会按照这一分类进行探讨。
首先讨论的是人世几回伤往事之临故地。
中国的怀古诗经常会出现古地这些意象,当然这个古地可以包括很多,例如古城、遗迹、遗址等,而对古城、遗迹、遗址等这些废墟的重视,在唐宋时期得到了比较流行乃至繁盛的状态。当然在这些临古地的咏史诗里面,古地的意义并不仅仅单纯地停留在建筑本身,而是融合着历史记忆、民族情感、美学体验、文化共鸣等多方面的意义。为了讨论这个话题,首先得要对废墟为代表的古迹、遗址作一些美学方面的探讨。
此处所谓的“废墟”是个相对性的概念,指向古都城、遗址遗迹等意象。废墟通常具有“时间性”与“瞬间性”两个维度的展示。废墟是往昔建筑的所在,但是建筑物原来的完整形态已经不复存在。即使仅仅存在着残骸,但它破碎的表面仍能够显示出时间的历程。“理想”的废墟要同时满足“时间”和“瞬间”这两个互补维度在其上留下的痕迹。换句话说,废墟在这一瞬间必须具有宏伟的外形显示出往日的辉煌,同时也要经历时间足够的残损以表明辉煌已经逝去。废墟一方面要彰显过往的辉煌和历史的不朽,另外一方面也要凸显当下和现世的消逝之易,因此废墟能够唤起民族的自豪,恢复往日繁华的雄心,也可以能够带来伤感与忧郁。
在这里就需要进一步去追问,废墟与诗人具有怎样的主题联系?
诗人与废墟的联系是诗人站在废墟的“时间性”和“瞬间性”两个维度交互的节点之上。诗人身处的是一座繁盛不在的城市或宫殿的残垣断壁之中,或面对着历史的消磨所留下来的空无,而诗人所面对的是废墟所代表的整个过去之辉煌。诗人会感到自己直面往昔,既与过去丝丝相连,又与它无望地分离。在这样的情况之中,历史的遗迹很容易就会激发诗人主体的怀古之情。所以在这里,废墟是以部分指向了整体,而诗人也是以某个残留的废墟片段重构起过去的整体。诗人与废墟之间,大概可以建立这样的联系:
作家意识
作品是作者心灵的吐露,而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士的心理与怀古暗含着某一种契合宜于怀古情思的迸发。我们经常谈到中国古代的士人“以天下为己任”(《南史?孔沐源传》选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选段),这种精神深深地浸润了中国文士的心灵,并且融化进他们的诗歌创作之中。因此诗人在临古地创作的时光里,也会透露出中国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与作家意识,这种作家意识可能会以理性分析或是独抒机杼等面貌呈现。诗人登临古地,对发生在此的历史事件会作客观的叙述,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来启迪当世的人们。在此科举一例。乌江亭是当年项羽兵败之时曾经路过的地方,杜牧和王安石这两个人同样面对乌江亭,他们却发出了完全不同的评价。
杜牧有诗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 杜牧《题乌江亭》
可是王安石却在诗中写道: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宋 王安石《乌江亭》
可以发现,身处晚唐和北宋的两个诗人,他们面对乌江亭这同一个废墟却作出完全不同的评价,杜牧肯定了项羽的威猛,而王安石否定了项羽的莽撞。迥然的评价显然包含了诗人自身的作家意识。
政治意识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儒士,救济天下、拯救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通常诗人们会借古迹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和热情、不满和警戒。密切关注前朝,尤其是那些短命王朝的政治得失,在探索改朝换代的深层次原因的时候,会作出自己的是非判断,以怀古的方式来参与当下政治与道德的建设。所以着眼于“人事”来查找兴亡成败的原因,这是古代作家共同的政治历史观,也是诗人在古地创作诗歌作品时最主要的思想倾向。例如刘禹锡的《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