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Ξ-中国卒中杂志
第 54 卷第 1 期 地 理 学 报 V o l. 54, N o. 1
1999 年 1 月
A CTA GEO GRA PH ICA S IN ICA J an. , 1999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
东亚环境变化
1 2 3 1 4 4
施雅风 李吉均 李炳元 姚檀栋 王苏民 李世杰
5 6 2 3 3
崔之久 王富保 潘保田 方小敏 张青松
1 (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兰州 730000) 2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 兰州 730000)
3 (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北京 100 10 1) 4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 2 10008)
5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系, 北京 10087 1) 6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系, 南京 2 10093)
提 要 青藏地区在第三纪青藏地 区经过二次隆升与夷平 的旋 回, 在 25 M a B P~
17 M a B P 高原面隆升达到2 000 m 左右高度, 和当时大陆与海洋环境耦合, 激发了亚洲季风, 替
代了先前的行星风系, 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大变化。此后高原面夷平降低, 夏季风减弱,
34 M a 以来高原整体快速隆起, 2 5 M a B P 开始中国北部黄土堆积。0 8M a B P~ 0 5M a B P 高
原面上升至 3 000 m~ 3 500 m 左右。与地球轨道转型导致的降温耦合, 进入冰冻圈。冰川面积
超过 500 000 km 2 , 我国中东部降水为现代 2 倍~ 3 倍, 西部已很干旱。高原积雪形成强大的冷
源, 沙漠、黄土面积扩大。150 k a 以来, 4 处连续记录显示了晚更新世以来青藏地区新构造上
升与气候环境变化及其特点。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构造隆升 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青的大高原, 面积达 250 ×104 km 2 , 平均高度在 4 500 m
左右。它的规模和高度, 对大气环流产生重大影响, 导致季风的产生和西风的分支绕流。由
此对东亚环境以至北半球气候都有重大影响。
1 第三纪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夷平过程
对于青藏地区隆起在不同时间所达到高度的信息认识相当分歧, 资料严重不足。依据
( )
二级夷平面存在的事实, 本文强调了隆起和夷平假说 图 1 , 以说明此问题。
40 M a B P 左右, 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洲大陆完全汇聚至 34M a B P 间, 青藏高原主
要经历了两次强烈隆升和稳定夷平循环。第一次抬升在 45M a B P~ 38 M a B P 两大板块碰
[ 1 ]
撞初期 , 缝合带在今雅鲁藏布江、印度河谷位置, 导致冈底斯山隆起, 山南侧堆积2 000 m
~ 4 000 m 巨厚的磨拉斯沉积。在祁连山北侧的河西走廊也堆积 2 000 m 以上的火烧沟组地
层, 其时祁连山植被垂直分异不明显, 由此推论高原北缘山地起伏不大。联系当时塔里木
盆地西部还有残留的副特提斯海, 推测当时青藏内部虽有起伏但海拔不高。38M a B P 以后
国家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