貊-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貊-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说“貊” (2010-10-31 11:42:11)转载▼ 标签: 胡貉 高句丽 先秦 《说文解字》 高句骊 文化 分类: 和学讲坛 说“貊” 【原文出处】史学集刊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199904 【原刊页号】53~60 【分 类 号】K21 【分 类 名】先秦、秦汉史 【复印期号】200002 【作 者】林@① 【作者简介】林@①,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教授 长春市 130012 【内容提要】先秦的“貊”地近燕,是一重要的古族。先秦即以“蛮貊”泛指非华夏民族。汉以后单称的“貊”指高句丽及其别种,它与先秦“貊”的关系尚有待考古学帮助解决。战国已出现“胡貊”并举,它固化为一合成词后可指匈奴或一切北方民族。“秽”本是“貊”之外的另一族,汉代因和“貊”同处东北,遂连称“秽貊”。固化为一词后可指不同的东北各族。 【关 键 词】貊/蛮貊/胡貊/秽貊 古籍中的族名“貊”,也写作“貉”。东汉郑玄注《周礼?肆师》“祭表貉”说:“貉读为十百之百”,可见貊和貉本是同音字。但貉字的读音分化颇甚,所以本文取貊字作为该族的正式称谓。 传世古籍“四书”除《大学》之外,都提到过貊。汉代以降的文献中仍用这一族称来称呼当时实际存在的民族集团。所以貊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可是古籍中貊的记载多为片言只语,且互相矛盾。历代注家对它的解释也很分歧。现代民族史论著对这一族称更是新解叠出,莫衷一是。也有人试图从考古学角度来解决这一疑团,但考古资料的运用要以有关该族的文献记载为基点,在对纷纭的记载有不同取舍和不同理解的前提下,研究结果自然大相径庭,反又增加不少新的纠葛。 古籍中有关非华夏族的记载往往是零星、片断,甚至互相矛盾的。只凭一两条史料立论,往往导致错误的结论。即使是收集了有关某一族的全部史料,之所以仍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关键在于:一、对不同记载形成年代的先后和可信程度未加充分的考虑。二、同一族称的实际含义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的。即使同一时代的不同作者或注家,对同一族称的理解也有差异。这一点更是往往被忽视了。所以,面对纷纭的文献记载,一定要作必要的历史性的分析。否则,一视同仁地引用各种异说,一味调和,只会陷入迷魂阵而难以自拔。 因而,本文想对有关“貊”的文献记载,作一番历史性的梳理和分析,希望对重新考察先秦时代的这一重要古族的历史真相,能有所帮助。 一 提到貊的先秦古籍有十多种,但大都是貊和其他族并举的。单称的貊,只有以下两例有较具体的内容: “韩侯受命,王亲命之。……溥彼韩城,燕师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诗经?韩奕》)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如何?’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不可,器用不足也。’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於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孟子?告子下》) 《韩奕》是西周晚期的作品。诗中说韩侯的先祖便已受周王之命统治貊和追,而为北国之伯(颇有似文王曾为商之“西伯”)。韩侯的都城为燕国的军队所建。则诗中所提到的貊,其地亦当近燕。其存在之年代当可追溯到周初。所以,传世的西周早期的貉子卣铭:“王令士道归貉子鹿,貉子对扬王休。”“貉子”有可能是貊族中的首领人物。 关于这个周初以来近燕之貊,还可参照以下的记载: “(周)王使詹桓伯辞於晋曰:‘……及武王克商,……肃慎、燕、亳(貊的假借字),吾北土也。’”(《左传?昭公九年》) “史伯对曰:‘……当成周者,……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也是貊的假借字)。’”(《国语?郑语》) 貊、亳、蒲古音都是铎部唇音字,故可通假。这个近燕的貊,故地大概在战国时被北扩的燕国所占领,所以在《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说“貊国在汉水东北,地近燕,灭之(按:疑“燕”字下原有重文号,传抄时脱去)。”这条记载虽错入《海内西经》,所云“汉水东北”也未必可靠,但在燕国史料很贫乏的情况下,还是值得充分重视的。能印证貊故地近燕并被燕所占的,是燕国又被称为“燕貊之邦”。齐国陈璋在破燕所虏获的方壶和圆壶上都刻了“内(入)伐郾(燕)亳(貊)邦之获”,燕国被蔑称为“燕貊”和楚国被蔑称为“荆蛮”相仿。《汉书?高祖纪上》“四年,……八月,……北貉燕人来致枭骑助汉。”也是貊、燕连举,可作参证。 《孟子》的记载,一方面表明战国时的貊人尚未建成与中原同一水平的国家,另一方面又证明它们已经有了“二十取一”式的公共积累制度,至少应该出现了“准国家”(或“酋邦”)。从“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来看,他们有一定发展程度的种植业。但据《战国策?秦策》“大王之国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