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释非-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釋“非”
(首發)
王青菊
香港中文大學碩士
《合集》34479
小臣傳簋 《集成》4206
(從“??”),《合集》10977 毛公鼎 《集成》2841
關於“非”之造字本義(或“構字意圖”),東漢許慎認為與“飛”同源:
《說文》: 非,違也。飛下翄,取其相背。鳥翥也。象形象鳥煽翅飛翔之形
近、現代學者對“非”字的考釋綜述如下:
林義光引許慎、周伯琦之觀點,認為“非”字“像張兩翅;與飛同字”,又言“勿、非”都象形“飛鳥之翅”;馬叔倫也持相同的觀點。
王襄疑““是“北”字,為“邶”之省文。而葉玉森疑為“筓”之本字。于省吾否定這兩種結論,分析卜辭後認為:甲骨文中的、為一字(當為後世之“匪”)。楊樹達、張玉金亦持此結論。
朱德熙、裘錫圭考證《侯馬盟書》中的“麻夷非是”之句,當為經傳中的“昧雉彼视”,“非、彼”相通。
于省吾先生的分析,被目前學界普遍認可:甲、金文中“非”字作否定詞用;甲骨文中的、是一字二形。因為在甲骨文中,有許多字從“又、??”或不從皆可,是繁、簡體的區別,學者劉釗稱之為為“動符”。這兩點結論,本文亦認可。
但是,對於許慎釋“非”之造字本義:“非”為“飛”之省,取“兩翅下垂”之形,目前似乎未有學者提出疑、異之說,本文認為,仔細分析的話,此說有下列幾個問題:
以“兩翅下垂”之形,表示“違背”之義,太過於牽強、曲折,而且“非”最早在甲骨文中都是表示“否定”的意義,“違背”似乎是後起意義,不是造字本義。
從目前的出土文獻來看,“非”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飛”字甲骨文未見,“飛”作為“翼”的部首,始見於東周金文。單字“飛”始見於戰國簡牘:
翼 春秋金文 秦公鎛《集成 269》
飛 戰國楚簡 《上博竹書三 周易 簡56》 戰國曾簡 《曾侯乙墓 簡171》
因此,“飛”字後出,晚於“非”字,不可能“非”是由“飛”簡省而來。
甲骨文“非“象形“鳥翅”並不明顯。另外,在殷商甲骨文、金文中有“翼”字而無“翅”字,“翼”的初文像“一隻翅膀之形
北
从
競
并
兆 那麼,若將“非”視為從“北“字分化而來(“北”為“背”之初文),也即“北、非”一字之分化,則渙然冰釋:
北(背)
非
字形引自《甲骨文編》
季旭昇先生《說文新證》也認為“非、北”為一字分化,但未詳考,本文詳論如下:
“古無輕唇音”,如同《侯馬盟書》中以“非”表“彼”,“非、彼”上古音(幫幫微職通轉 否定詞
34708
否定詞 34709 否定詞 24156 否定詞 33694 否定詞 33479 非惟烄
否定詞
16928
非
否定詞 32126 (殘辭) 疑似表示人名。
綜上枚舉可看出,除《合集10977、32126》中的“非”疑似表示地名和人名,在“非、非若”一詞上,“、、“三種形體通用不分,于省吾先生對此考證和分析是:“若”:《爾雅》釋“若”為“順、善”,卜辭中的“唯若、叀若”、“非若”也即“順善”和“不順善”。裘錫圭先生指出“若”和“左”在卜辭中也是反義詞,“左”的意思相當於“非若、不若”。甲骨文之“非“也即“非咎”,《說文》訓“咎”為“災”,“非“也即“沒有災禍和憂慮”。
《合集33749》:“非惟烄”,也即“不用祭雨”,“惟”通“為”。“烄”是一種祭祀儀式,《玉篇》:烄,交木然之以燎祭天也。《左傳》、《禮記》等經傳中也經常記載“烄祭、焚巫求雨”。《合集12842》 :“貞烄有雨”、《合集1130》?:“惟
1 2 3 4 5 6
那麼,從字形1、2、3來看,“非”就是“北”,“兩人靠背”之形,以此類推,4、5、6字形不是所謂的“翅膀”之形,也是“兩人靠背”。《合集32126》中的字形,也就是“非”,“北”上加兩“小短橫”。
除此之外,也存在另一種可能性:“非、北”是一字二形的“異體字”,開始混用不分,後來職務分工,各有所專。也就是裘錫圭先生所說的“異體字分工”。因為“人”在甲骨文中有兩種不同的寫法,有時候會增加一筆表示“人頭”(也可能是飾筆),有時候則不會。如用甲骨文的“兆”字比較:
人 北、非、
兆
這種“一字分化”現象在漢字演變過程中非常普遍,不勝枚舉,如下幾例“一字分化”的古文字與“北、非”相比較:
北、非
元、兀
母、毋 手、丑 氏、氐 止、之
“一字分化”是因本字假借、引申承擔職務過多,容易產生歧義,就有必要進行分化明確職務,大致有三種分化方式:
在本字的基礎上略微增、減筆劃,或加飾筆。如:元、兀。
在本字的基礎上略微改變字形。如:止、之。
本字一字多形;或有繁、簡兩體,對異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