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魏孝文帝改革李莉莉
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二阶段改革——孝文帝主持 侧重点是: 目 的 是: 主要内容: 作 用: 汉化政策 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 3)学习汉族的制度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从平城方面看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从洛阳方面看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 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 结合“学思之窗”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迁都洛阳 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亲自率领步兵、 骑兵30多万,从平城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 到达洛阳。 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洛阳 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 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布局, 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 文帝迁都,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魏洛阳平面图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移风易俗 穿汉服:孝文帝下令,无论何人一 律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姓汉姓 :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 姓,并亲自主持“ 定姓族 ”的工作。既 肯定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 贵族确认了氏族的身份。 与汉族通婚:孝文帝通过联姻, 把鲜卑贵族和汉族上层的利益与命运 连在一起,借以巩固北魏的统治。 说汉话:禁止说鲜卑语,30岁以上 暂缓。 汉服俑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经济:农业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商业、农业、手工业) 奠定国家坚实的经济基础。 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 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为结束长期分裂奠定基础。 3、民族:促进鲜卑族社会制度封建化、 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 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原因: 1.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成功原因: 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以身作则及其坚定信心; ④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改革背景 1 阶级矛盾激化 2 民族矛盾激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宗主督护制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柔然威胁 社会问题 形成原因 知识梳理 社会问题 形成原因 1 阶级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 2 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3 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4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官无俸禄任意搜括 5 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6 平城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柔然威胁 解决方案 迁都洛阳 整顿吏治 汉化政策 实行三长制 均田制租调制 采用汉制 ——改革内容 知识梳理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生产工具的改进; 耕作技术的提高;(“顷不比亩善”:宁缺勿滥) 兴修水利→荒地开垦,粮食产量增多 人口增多; 经济作物的发展; 畜牧业的发展。 2.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2.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 3.商业: 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农业: 2.手工业:丝织业和制瓷业繁盛 3.商业: 洛阳多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货币贸易恢复; 对外贸易长足发展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1.交流与融合: ①鲜卑族学习汉族: 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 ②汉族学习鲜卑族: 生产特别畜牧业生产; 文学、生活融入鲜卑色彩。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2.ppt
- 十、人力资源-工作分享制.ppt
- 区域地理(地球地图)123456.ppt
- 医学影像学复习.ppt
- 十、友谊主题班会课件.ppt
- 十一册《打猎》.ppt
- 十一册期末复习成语和改错(下载).doc
- 十一、诡辩.ppt
- 十一校联考作文.ppt
- 十一、威尼斯商人.ppt
- 小学数学课堂中人工智能辅助的个性化学习情境自适应生成实践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数学课堂中智能设备融合的互联互通教学实践探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6 《基于用户留存率的在线教育服务平台内容更新策略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生物课堂教师教学画像构建与教学创新实践整合的实证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英语量感培养在口语表达中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中学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城市贫困家庭学生公平发展路径探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7 《博物馆数字化展示中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创新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花卉搭配在高中校园环境建设中的审美价值与应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6 《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对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供应链金融区块链应用:资产数字化与风险防范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