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西游记》《悟空传》看“西游”内涵的变迁
内容摘要:2000年圣诞节,今何在获榕树下原创文学大赛最佳人气奖,其作品《悟空传》是全国第二届网络大赛获奖作品之一,赢得了广大网民的青睐。《悟空传》是从《西游记》的框架下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的,虽取材于《西游记》,但主题却大相径庭。作者站在当代人的立场,写了一出属于当代人的“西游记”。本文从《西游记》与《悟空传》出发,探讨“西游”内涵的变迁以及该变迁的意义。
关键词:《悟空传》 《西游记》 “西游”内涵 变迁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随着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网络文学也应运而生,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今何在的作品《悟空传》是全国第二届网络大赛获奖作品之一,赢得了广大网民的青睐。《悟空传》是从《西游记》的框架下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的,虽取材于《西游记》,但主题却大相径庭。作者站在当代人的立场,写了一出属于当代人的“西游记”。本文从《西游记》与《悟空传》出发,探讨“西游”的内涵。在我看来,《西游记》中是庄严而神圣的,《悟空传》中西游是悲壮的,是一场被精心安排成自杀的谋杀。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无异于是朝圣徒,坚定向西,“西游”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感;而《悟空传》里西游是神仙欺骗唐僧师徒的一种手段,因为神仙无法控制唐僧师徒,所以精心编织了一个谎言来毁灭他们。不论你怎么做,都是死路一条。你不服从神,不向西走,整死你;你向西走,一路上九九八十一难,都是神安排的,依然整死你。西游就是一场被精心安排成自杀的谋杀。
一.《悟空传》与《西游记》的关系
1.从《西游记》到《悟空传》
自汉以来,儒家思想确立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发展到明代的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再加上统治者实行思想禁锢政策,整个社会呈现出紧张压抑的气氛。清之际,随着封建朝代的激烈更替,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一批新思想家崛起,他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开始学会用批判精神去对待传统,呼吁解放思想。由此,《西游记》应运而生。吴承恩借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狂妄形象,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大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1]
可谓无法无天,狂妄自由,这正是一种对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与思想禁锢的反抗。但是可惜的是孙悟空的反抗是不彻底的,最终他还是没有逃脱如来的掌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对传统文化、自由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90年代的网络通俗小说《悟空传》以《西游记》为蓝本,从《西游记》的框架下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的,解构了西游的神圣性,引人深思。
《西游记》与《悟空传》的诞生是有相类似的社会背景的,都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众文化需求与人性的觉醒下诞生的。不同的是《西游记》塑造的孙悟空形象一开始是自由自在,敢于反抗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勇者形象,但是到了后来仍是踏上了西行之路。所以孙悟空不是一个从始至终的反抗者,而是由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逐步走上传统封建社会铺好的道路。而《悟空传》里的孙悟空桀骜不驯,从始至终都体现着自由的意志,哪怕只剩他一个人,也仍奋战到底:
“我放声大笑,挥开如意金箍棒,打它个地覆天也翻,从今往后一万年,你们都会记住我的名字,齐天大圣孙悟空。”[2]
2.《悟空传》的传承与创新
《悟空传》取材源于唐僧取经的故事,与《西游记》里面的人设一致。但《悟空传》开篇从五百年后唐僧师徒踏上西行路上写起,唐僧师徒不再是《西游记》里为了赎罪修成正果选择西行,他们是因为在不同程度上反抗了神,作为一种惩罚不得不去西天,西游一开始就是神精心安排的一场骗局。
“悟空,我饿了,给我找些吃的来。”唐僧往石头上大模大样一坐,命令道。“我正忙着,你不会自己去找?又不是没有腿。孙悟空柱着棒子说。”“吵什么吵什么!老子要困觉了!要打滚远些打!”沙和尚大吼。三个恶棍怒目而视。[3]
师徒不再是一心一意取西经普度众生的圣徒,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苦恼,和尘世间的俗人没什么区别;《悟空传》里消解了取经的神圣性,取经不再是普度众生的神圣的事,而是目的不再单纯。猪八戒曾在唐僧被打死后说“还笑!只有和尚才能开启西天之门,当初观音是这么说的吧。现在好了,他死了,我们身上的诅咒永远解除不了。”去西天不是为了普度众生,而是为了自身解除诅咒。
《悟空传》不仅在主题上对《西游记》进行了颠覆,而且在语言,叙事结构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创新。文本戏仿、民间狂欢、交叉叙事等手法在文中运用娴熟,让人耳目一新。
二.“西游”内涵的变迁
1.圣徒的朝圣、赎罪之路――《西游记》
《西游记》中对取经由来的叙述主要在第八回至第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