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壁幕墙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for double skin facades.pdfVIP
-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双层壁幕墙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thermal performance for double skin facades
2007年第2期 节 能
(总第295期) ENERGYCONSERVATION 一17一
双层壁幕墙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
牟 杰
(烟台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系,烟台山东264005)
摘要:建立了双层壁中层空间的流体动力学和传热学二维稳态数学模型。将内、外层玻璃幕墙的传热模
型、遮阳板的传热模型相耦合计算出双层壁的热力性能。给出了不同高度上的温度和速度分布数据。
计算结果与相关文献中的实验数据较吻合。
关键词:双层壁;自然对流;热力性能;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TU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948(2007)02—0017—03
1引言 墙热通道内的空气流动速度场、温度场等进行模拟
双层壁幕墙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和预测,得到热通道内空气速度、温度的物理量的详
国家,它是当今生态建筑中普遍采用的一项先进技 细分布情况,这对双层换气幕墙的通风、隔热设计、
术,主要针对以往单层幕墙耗能高、室内空气质量差 提高双层壁的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等问题,用双层体系(一般为玻璃)作围护结构,提供 2双层壁概述…
自然通风和采光,增加室内空间舒适度、降低能耗, 双层壁幕墙种类繁多,但其实质是在两层壁之
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自然采光和节能之间的矛盾。 间留有一定宽度的空气间层,里面的空气以自然对
利用数值传热学、流体力学等方法对双层壁幕 流为主。由于空气问层的存在,双层壁幕墙能提供
时,它的循环水温度恢复速度更快。
实验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合理控制系统的间歇
运行,以实现地下供回水的温度恢复,最大限度地发
挥地热井的换热能力,并有效降低机组和水泵的输
人功率,达到节约运行费用的目的。
图5 2号井间歇运行地下供回水温度变化
本文提出的间歇运行控制模式对于优化地源热
泵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提出合
理的运行控制措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图4 1号井间歇运行地下供回水温度变化 [1]张林华,曲云霞.地源热泵机组压缩机的合理匹配[J].流
体机械,2003,31(7):59—63.
地下换热器的循环水平衡温度随换热负荷不同
[2]高青,乔广,于鸣.地温规律及其可恢复特性增强传热研
而变化,换热负荷越大,地下循环水放热的平衡温度 究[J].制冷学报,2003,3:38—41.
就越高,平衡时间也越长。在系统确定的情况下,为 [3]长春地热开发公司.工程应用运行情况报告[R].封闭式
了降低循环水的平衡温度,只能通过合理优化控制, 应用地温能量供热供冷技术开发报告集.长春:吉林大
学,2001.
利用地温的恢复特性,实施可控间歇技术,恢复地温
作者简介:刘文学(1979一),男,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主
从而降低循环水的平衡温度。 要从事地源热泵技术的研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使用resrad-biota程序和erica程序计算某核电厂址附近水域中华鲟剂量的对比 comparison between calculations of dose to chinese sturgeon by resrad-biota program and erica program.pdf
- 使用人体躯干物理模型的ct模型和蒙特卡罗方法校准肺部计数器 calibration of lung counter using a ct model of torso phantom and monte carlo method.pdf
- 示波器阻抗匹配及探头选择问题研究 research of impedance matching of oscilloscope and probe selection.pdf
- 世博低碳和上海低碳城市建设 low-carbon in expo and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 in shanghai.pdf
- 世博规划区so2浓度分布数值计算 nume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so2 concentration in the expo planning area.pdf
- 世纪油页岩开发利用动态——记美国第27届国际油页岩会议 world oil shale development & utilization trends——roport on 27th international oil shale conference in america.pdf
- 世界船舶排放法规的进展及其主要配套技术探讨 development of world's marine emissions legislations and the main relevant technology.pdf
- 世界二氧化碳减排政策与储层地质埋存展望 policies for co2 emission reduction and prospects for co2 gedlogical storage underground.pdf
- 世界典型动力煤挥发分发热量分布规律 distribution law of volatile heating values of power coal throughout the world.pdf
- 世界风电产业发展综述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of world wind power industry.pdf
- 双抽汽调节式汽轮机的供热成本对比分析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heat supply cost of double-extraction controlled steam turbine.pdf
- 双单元建筑物的换气速度和内部流动的测量 determination for air exchange rates and interior flowing of two-units building.pdf
- 双冲程船用发动机用高性能活塞环 high performance piston rings for two-stroke marine engines.pdf
-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电网参数同步采样技术的分析与实现 analysis and realization of synchronous sampling technology for power network parameters of double power source automatic transforming switches.pdf
- 双分离器并联cfb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stability analysis on cfb system with two cyclones in parallel.pdf
- 双传感器复合探测时各传感器判决门限的选取和融合方法的讨论 discussion on the decision-threshold selection and data fusion method of dual-sensor detection system.pdf
- 双酚a型环氧树脂阳离子紫外光固化动力学的研究 kinetic study of uv cationic photocuring of bis-phenol a epoxy resin.pdf
- 双峰时效对7175合金mg晶界偏析及性能的影响 effects of double-peaking aging on grain boundary segregation of mg and properties for 7175 alloy.pdf
- 双浮体自由垂向振荡响应特性 heaving-motion response of two freely floating vertical cylinders.pdf
- 双机并车试验台高速采样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study of key technology in high-speed data collection system for codad.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