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德科技大学通识教育学院通识教育专刊第五期.doc

树德科技大学通识教育学院通识教育专刊第五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树德科技大学通识教育学院通识教育专刊第五期

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通識教育專刊》徵稿說明 發行與宗旨: 一、《通識教育專刊》係由樹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院發行。預計20年 月出刊。 二、本專刊宗旨有二:一是成果;二是通識課程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的經驗分享與交流。期望藉此專刊之發行,作為通教育界在理念與實務溝通上之橋樑,提昇通識課程之教學品質。 主題與範圍: 三、本專刊徵稿之主題與範圍(一)課程設計: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規劃、課程設計、教材編纂等。教學實務:教學策略、學習成效評量等。 投稿: 四、本專刊僅接受未曾發表於其他期刊之論文。 五、稿約以一萬至萬字為原則(含標點符號)。來稿請附中英文之1、題目,2、作者姓名,3、五百字以內之摘要。 六、撰稿格式: 七、完稿請以A4紙張列印,一式三份,並提供電子檔(光碟片)《通識教育專刊》電子檔亦可寄g9361154@.tw信箱 八、請於20年2月底前完成投稿。 審稿: 九、來稿一經採用及刊登,即奉贈本專刊二冊及抽印本份,不另奉稿酬。 編輯與版權: 十、本刊編輯在不影響文章原意下,保有修改措辭用字、標點符號、段落與圖表編排等之權力。 十一、文章經刊登後,本專刊保有版權,翻譯或轉載須經本專刊同意。 .tw/index.php?action=manuscript 3.地理領域:採用中國地理學會所用格式。 4.歷史領域:採用新史學格式或一般歷史學格式。 請使用新式標點號;書名號用《》,篇名號用〈〉,書名和篇名連用時,省各篇名號,如《史地.滑稽列傳》。 篇內各節子自序數,請依序為:壹、一、(一)、1、(1)、甲、(甲)。 分段與引文 每段第一行第一字前空兩格;直引原文時,短文可逕入正文,外加引號;如所引原文較長,可另行抄錄,每行之第一個字均空三格。(另行插入之引文,請目標楷體)。 註釋 凡只註明引文出處者,採文中註方式處理。即在引文中以括弧主明作者、出版年份及頁數。 凡解釋性之註釋,採當頁註方式處理,即將註釋置於當頁下端。 註釋號碼請以阿拉伯數字標示,如(1)(101)。如在正文中,置於正文右上角,標點符號後。如為引文,則置於引文末之右上角。 在當頁註當中,提及文獻出處時,採用以下方式處理(引用文獻第一次出現時,須列舉全部出版資料,第二次以後則可採簡單方式。) 1.古籍須列書名、版本、卷數及頁數,如: (5)《詩經》(藝文影印阮刻十三經注疏本),卷一〈關雎〉,頁5。 2.專著或疏,須先列著者或注家姓名,次列書名、出版地點、出版書局、出版年份及頁數,如: (6)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頁130。 3.如為論文須加列論文集名稱或期刊名稱及卷期數;如係期刊,出版地點及出版人名稱可以省略。例: (7)王叔岷:〈論校詩之難〉,《台大中文學報》第三期,1989年,頁15。 (8)羅光:〈儒家的生命哲學〉,高明編,《中華文化與儒家思想論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頁98-107。 六、製圖與圖片 (一)圖片面積以能清楚辨識內容為原則,不可過大。 (二)圖形須以黑色水筆繪於可複製的白色描圖紙上。 圖說包括標題與說明文字,皆置於圖形之下。圖紙背面以鉛筆書寫作者姓名與圖形(照片)編號。 (三)放大的圖片應說明放大的比例。 (四)圖頁原則上放置於文中,必要可放置在稿件最後部份。 七、製表 表之製作,須在比文句更能表達文義時方為使用,並配合正文加以編號,且書明表之標題,置於表之上方;若有解說,則另作註記,並置於表之下。 八、參考文獻 所態參引文獻須在全篇詅芠之後列出全部參(引用)文獻之完整出版資料。各類文獻之寫法如下: 中文專書 許悼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縮,卷中,〈晉南此朝地方行政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四十五,1963年。 狄白端(de Bary, W. T.),李弘棋譯,《中國的自由傳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年。 中文論文 鄒文海,〈從冥律看我國的公道觀念〉,《東海學報》,5(1),1963年,頁109-125。 梁文榮,麥朝威,〈可變規模報酬與設立免稅區的經濟效果〉,《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經濟論文》,17(2),1987年,頁101-129。 孫得雄,〈台灣區生育態度與行為的變遷〉,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年。 金鮮燕,〈商周青銅器中的人形紋飾〉,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邱錦榮,〈福斯塔四輪〉,臺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林衡道,〈臺灣的民間傳說〉,漢學研究中心主辦「民間文學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