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混凝土 内容: 1.概述; 2.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3.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 4.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5.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6.轻混凝土; 7.防水混凝土; 8.其他品种混凝土; 学习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混凝土的分类, 2. 理解混凝土对其组成材料的基本要求 3.掌握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重点:混凝土的基本组成材料的选择和具体要求,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和易性、强度、耐久性等) 难点: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试配、调整、校正、确定) 学生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能具体掌握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主要内容及步骤。 第六章 混 凝 土 混凝土的定义:由胶凝材料将集料(又称集料)胶结而成的固体复合材料。 混凝土的分类: 优点 1.原材料来源丰富,造价低廉。混凝上中砂、石集料约占 80%,而砂、石为地方材料,到处可得,因此可就地取材,价格便宜。 2.混凝土拌合物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按工程结构要求浇筑成各种形状和任意尺寸的整体结构或预制构件。 3.配制灵活、适应性好。改变混凝土组成材料的品种及比例,可配制不同物理力学性能的混凝土,以满足各种工程的不同需要。 4.抗压强度高。适于作建筑结构材料。 5.与钢筋有牢固的粘结力。 6.生产能耗低 缺点: 1 自重大,比强度(强度与体积密度之比)小。每m3 普通混凝土重达2400kg左右,致使在建筑工程中 形成肥梁、胖柱、厚基础,对高层、大跨度建筑不 利。 2 抗拉强度低。一般其抗拉强度为抗压强度的1/10~ 1/20,因此受拉时易产生脆裂。 3 导热系数大。普通混凝土导热系数为1.40W/ (m·K) 为红砖的两倍,故保温隔热性能较差。 4 硬化较慢,生产周期长。 现状:人均消费(1.6吨/人·年),全世界100亿吨(2000年) 1854年出现了混凝土,1867年又出现钢筋混凝上。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出现,是世界上工程材料的巨大变革,特别是钢筋混凝土的诞生,它极大地扩展了混凝土的使用范围,被誉为是对混凝土的第一次革命。 20世纪30年代,制成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第二次革命。 70年代,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尤其是减水剂的使用,可以使混凝土很容易达到60MPa以上,同时给混凝土改性提供了很好的手段,因此被公认为是第三次革命。 趋势: 为了适应将来的建筑向高层、超高层、大跨度、以及向地下和海洋发展,混凝土的发展方向是:轻质高强、高耐久、快硬、多功能、节能。例如:美国2000年时提出设想,常使用的混凝土将为135MPa,有望建筑达到600~900m高,桥梁的跨度达到500~600m。 6.1 普通混凝土的组成、结构与混凝土的基本要求 一、普通混凝土的组成及其作用 混凝土的组成:水泥、砂、石、外加剂和水 各组成材料的作用: 1、水泥浆(占混凝土总体积的20%~30%) (1)包裹、填充作用:包裹砂、石,并填充砂和石子的空隙; (2)润滑作用:减小砂、石之间的摩擦力,保证施工的和易 性并使混凝土成型密实; (3)胶结作用:粘结砂、石,产生强度。 2、砂、石子(占混凝土总体积的70%~80%) (1)骨架作用。 (2)稳定体积作用,限制混凝土的收缩 (3)减少水泥用量和水化热 (4)提高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作用 (5)降低成本的作用 二、混凝土的结构与性质 (一)混凝土的结构 界面过渡层是由于泌水等原因,其结构相对较为疏松,且界面过渡层中常含有微裂纹。 过渡层 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在混凝土内,从粗集料表面至硬化水泥浆体有一厚度约为20~100μm的区域范围,通常称为过渡层。在这一区域层内,材料的化学成分、结构状态与区外 浆体有所不同。在过渡层内富集有Ca(0H)2晶体,且水灰比高、孔隙率大,因此过渡层结构 比较疏松、密度小、强度低,从而在石子表面和硬化水泥浆之间形成一弱接触层,对混凝土强 度和抗渗性都很不利。 界面微裂纹 混凝土硬化后,在受力前,其内部已存在大量肉眼看不到的原始裂缝,其中以界面(石子与硬化水泥浆的粘结面)微裂缝为主。这些微裂缝是由于水泥浆在硬化过程中产生的体积变 化(如化学减缩、湿胀干缩等)与粗集料体积变化不一致而形成的。另外,由于混凝土成型后 的泌水作用,在粗集料下方形成水隙,待混凝土硬化后,水分蒸发,也形成界面微裂缝。以上 这些界面微裂缝分布于粗集料与硬化水泥浆粘结面处,对混凝土强度影响极大。 (2)宏观结构:集料和水泥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