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隋唐五代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ppt

第七讲、隋唐五代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讲、隋唐五代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

第七讲、隋唐五代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了解隋唐五代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 教学重点:隋唐时期等级结构的再编制。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等级结构变化的原因。 教学时数:2课时。 一、社会机构 二、户籍与人口 一、社会机构 1、等级机构的再编制 隋朝和唐初仍然是士族贵族阶层居于统治阶级的主导地位。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创行了选拔官员的新方式即科举制度;唐中叶玄宗时期,庶族地主的地位逐渐上升,士族贵族集团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渐渐过去了。隋唐时期社会中下层等级结构的变化不大。 一、社会机构 2、《氏族制》、《姓氏录》的编撰与士庶合流 唐朝初年,士族主要有四大地域性集团,对新的王朝也是一种威胁。唐太宗首要的抑制目标是山东士族集团。贞观十二年(638),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撰为《氏族志》一书,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氏被降为第三等。这是唐统治者提高皇族社会地位、加强皇权、打击山东氏族的重要措施。第二次重修氏族族谱是武则天时期。后族武氏跃为一等,五品以上官僚皆入氏流,旧的门阀氏族进一步遭到打击。 从唐初对旧士族的暂时认可,到贞观年间修《氏族制》,再到显庆年间修《姓氏录》,反映出士族贵族逐步衰落,庶族地主势力逐步强大的历史过程。唐统治者对社会等级的这种调整,无疑是加强皇权,培植新的统治集团中坚力量的重要手段。 一、社会机构 3、奴婢问题 隋唐五代时期的奴婢可以分为官属奴婢、私属奴婢、寺院奴婢和少数民族奴婢四类。奴婢在官属、寺院中主要从事手工业和农业的劳作,而在私家则主要从事家庭的服侍和杂务。 一、社会机构 4、流民与客户 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导致了大批农民的破产流亡,流民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流民的增多,客户也多了起来。终唐一代,流民客户一直很多,客户的大量存在,一方面说明土地的兼并的剧烈,同时也表明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一、社会机构 5、家庭与家族 唐代小农家庭的规模与隋相当,各地每户平均口数略有区别,但基本保持在4—7口之间,5—6口的家庭更为普遍。同时,唐代文献资料中又记载了一些特殊的同居共财的大家庭。乡村百姓大多聚族而居,同姓宗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作用。 唐代的士族大姓也是以宗族相聚的,并且是当时规模最大、凝聚力最强的宗族组织。不过,这种士族大姓是与政治地位互为表里的,随着唐代士族阶层的衰落,这种带有浓郁政治色彩的大家族也衰落下去了。 一、社会机构 6、社邑与乡里组织 社邑是一种沿传很久的民间互助团体。除了官府控制和组织的社邑外,唐代私社更为盛行。私社在乡间有,城镇也有。大都按地域组成,也有跨地区的职业性组织,都是自愿结合。 二、户籍与人口 1、隋代的户籍与人口 隋初,为了更好地控制劳动人 手和征收赋役,对户籍进行了整顿和重新编制。当时山东各地沿袭北齐旧俗,机巧奸伪,诈老诈小,逃避租赋。开皇五年(585)令州县“大索貌阅”,即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后来,高颍建议推进“输籍定样”之法,排定民户等级。 通过“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官府大大加强了对民户的控制。从户数情况看,隋初至大业五年的28年间,平均年增长为110000左右。它不仅反映了官府控制人口、整顿户籍卓有成效,也大致反映了隋代户口的实际增长。 二、户籍与人口 2、唐代的户籍与人口 唐代户籍制度沿用隋制,程序更为完善。唐代户口的登记程序一般为,先由民户自陈本户人口状况、土地资产等,写成“手实”,上报乡;乡村里正据各户手实编本乡户口册,称计帐,一乡一册;然后将手实、计帐一并上呈县衙,县司编成全县的户口总册,称户籍。手实和计帐主要是为编户籍提供资料。统计户口的同时,还有根据各户的资产和人丁状况划分等级的户等制度。户等制度是户籍制度的分支,每三年一评定,附注在户籍簿中。 3、唐代的人口结构与分布 随着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人口亦随着变动,人口结构和分布不断呈现新的格局。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到玄宗时期,全国人口达到极盛,各道人口增长迅速。唐代后期,各道户口骤减,而河北、河南两道最甚。南方各道总户数虽少于玄宗时期,但所占比重却高于北方。 二、户籍与人口 4、唐代的人口迁徙 唐朝的户籍制度和乡里制度试图将民户牢牢地控制起来,并以严格的法律限制人民迁徙。人口的迁徙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政府有组织的移民;二是士族、官僚和士大夫的迁徙;三是一般民户在法令允许范围内的迁徙和迫于战乱而流徙。 5、唐代人口生殖与年寿 唐初人户凋敝,政府控制人口很少。为了增殖人口,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鼓励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最为重要的是鼓励生殖,提高人口出生率。为了加快人口的生育,唐代还有意识地限制佛教寺院的规模,韩愈、傅奕等人的反佛目的之一,即在于与寺院争夺人口。 正是由于这些措施得力,再加之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唐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只是由于唐中后期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才使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