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未录书信.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寅恪先生未录书信

陈寅恪先生未录书信 杨 扬 华东师大中文系 摘要:陈寅恪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本文通过对他的三封信的解读,考察他在1930年代对蔡元培、文物 以及抗战的态度 关键词:陈寅恪;书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阅民国旧刊《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务报告》和《清华周刊》,有陈寅恪先生领衔签名的三 封信,北京三联出版的《陈寅恪集· 书信集》未录。 第一封信,刊发于中华民国十九年十月(即 1930 年 10 月)《中央研究院院务报告》第 二卷第四期,标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编纂蔡孑民先生六十五岁纪念论文集通告”,全文如 下: 敬启者:本年十二月六日,开本所十九年度上届第一次所务会议,第五案议决,“编著 蔡孑民先生六十五岁纪念论文集”。兹将原提案及议决案,另纸抄奉 大览。 谨案:吾等此举,实含下列三层意义。(一)就蔡孑民先生在中国学术上之地位论,理 宜有此纪念,以表吾等对蔡先生人格学业上之敬崇。虽吾等致力之范围有定,正不与蔡先生 所负荷者,同其溥博,然此举之意义,正是以自己之力纪人之不绩者,不嫌小之不称大也。 (二)本所创置,实由蔡先生提倡。若后来此学在中国发达,宜不忘此泉原,此举正所以记 之。(三)吾等建设此所之始意,岂不曰将汉学各面之正统,不在巴黎,不在西京,而在中 国?上以补前修之所不及,而求后来居上,旁以寻往者未曾致力之方面,而愿有所凿空。今 黾勉两年,遭逢三灾八难,此时谈正统何归,正邈乎其远。然所中同人所工作者,俱是有意 义之新题目,就每一线论,皆站在其最前之线上。全部言之,固以可以表示其不居人后之志 愿与力量矣!惟各出版物既属错杂,又未能如期印就,若有一专册,具载所中每人所事最胜 之问题,借以表吾等此日工作之所至者不为无谓之事。是则纪念册不啻为本所作创立两年之 实录也。有此三义,所务会议决定,请所中同事努力完成此意。公谊私情,不尽感荷! 至其办法,具见决议案,不赘述。先生担任论文之题目,乞于十二月卅一日以前 惠示斯年 为感!至若同此研究而需要之书籍,工具,及其他等,乞早日开示,所中当尽力供给其便利。 谨布区区,诸希亮察! 敬颂 箸祺! 陈寅恪,赵元任,李济,陈垣,朱希祖,林语堂,刘复,傅斯年同启 中华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十三日 第二封信刊于中华民国十九年 11 月 29 日(1930 年 11 月 29 日)出版的《清华周刊》 第三四卷第五期“学术”栏第一篇,标题为“本校四教授反对古物分散之一篇公开状”。全 文如下: 1 近来报载北平古物陈立所古物,将运往南京。本校教授陈寅恪蒋廷黼顾拮刚吴其昌四先 生,对此问题,著论反对。所持理论,于中国文化关系至巨。兹特刊登本刊,藉促关心民族 学术者之注意焉。 编者识 最近报载北平古物陈列所,将由故宫博物院接收合办,吾人闻之,深觉快慰,诚以同为 文化遗产,国家重宝,统一管理主权,自易整顿发展,正不必机关骈出,多所隔阂也,乃前 日各报又载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呈请行政院呈文,请将古物陈列所之一半重器,运回沈阳,则 吾人再三考量以后,毅然以为不可,谨将反对之理由,逐一条陈,谨请执政诸公与理事会诸 公,凭公正不杂情感之理性,本发展民族文化之热忱,再斟酌审慎之,并以普告邦人君子, 爱护民族文化者。 第一 文化之进步,由于文物与工具由散而聚,其退步,由于文物与工具之由聚而散, 此其理由,甚为浅显明了,盖世界无论何种民族,其文化演变之方式,不外两种,一为直线 的,一为循环的也,其文化而为直线的,则分增寸积,日长月高,迈进无已,若不幸而为循 环的,则进寸退尺,聚散相互,成毁无端,乃永无进步也,以中国之伟大土地与历史,而其 文化遗产,则蹈于悲惨已极之循环率,故以数千年之文化,而落人数百年之后,计自宗周先 秦以来所留余之文物,集中于长安,洛阳,邺中,大梁,金陵,临安者,皆已为暴民毁荡盗 劫一尽,至今遂烟消雾灭,上无以对我祖宗,下无以对我子孙,旁无以对我友邦,直至民国 三年,内务部移热河避暑山庄,及奉天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