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旗杆夹略考.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莞旗杆夹略考

  东莞旗杆夹略考   刘炼   笔者有幸参加东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考察东莞各镇区祠堂现状,走访各祠堂,对本地区祠堂、祭祀等有一定的了解。在普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东莞一些祠堂前竖立有旗杆夹。这些旗杆夹,有些是明清时期保留至今的,有些则为村民在重建或重修祠堂时新作。旗杆夹与科举制度息息相关,在科举制度废除100多年的今天,东莞民间竟还保留有数量可观的旗杆夹,可见其影响之深。同时,祠堂是东莞宗族存在与发展的象征正,而旗杆夹则是当地民众注重教育的明证。本文主要以第三次文物普查实地调查材料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阐述东莞旗杆夹的形制、作用及影响等。   一、何为旗杆夹   旗杆夹,顾名思义就是科举中功名后,在宗祠前竖立旗杆,它是封建社会科举功名的象征。作用有二:一是考取一定功名后,社会地位提高,花钱竖立旗杆可以光耀门楣;二是旗杆竖立后,作为后人学习榜样,激励后人积极进取。官阶越显赫,旗杆夹就越宽大、旗杆也越粗越长。晚清时期,例贡生的增多,竖立旗杆夹的排场也加大,首先请石匠做旗杆夹、木匠做旗杆等,然后请唢呐班吹奏,最后宴请官员、嘉宾、族老、亲戚等等。   旗杆夹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旗杆夹与旗杆。两块旗杆夹的左上方还有一个长方形四方小孔,为系旗杆所用的旗杆夹孔。现以东莞石排镇埔心村王氏大宗祠的旗杆夹为例来说明:旗杆夹其实是两块条石竖立组成,条石规格为:侧长约38厘米,面宽约12厘米,总高约190厘米,露出地面上的条石各开两个通孔。在清康熙之前的旗杆石上孔为12.5×7.5厘米的长方孔,下孔为9×9厘米的菱形孔,两孔中心相距85厘米;在清康熙之后的旗杆石上孔为9×9厘米的菱形孔,下孔直径为10厘米的圆孔,两孔中心相距65厘米;两条旗杆石相距约33.5厘米。旗杆选用约大于33厘米大口径的杉木,高度达十几米,旗杆的下半部开凿有两个孔,与旗杆夹的孔相一致,用硬质杂木做成的销将旗杆与旗杆夹连接起来。   旗杆的上半部有一定讲究,若是进士出身的旗杆上半部将做两个四方斗,举人做一个四方斗,贡生没有斗。旗杆的顶部因文武功名不同而不同,文功名顶部多雕成笔锋,武功名的旗杆顶部多雕刀戟或镌座狮。旗杆夹的主人署名则在旗杆夹的正面体现,左边条石上雕刻主人得功名的时间,右边条石上凿刻主人获得具体功名。功名高低在旗杆上除了在旗杆上端区别外,还与旗杆底部的础石有关。   不同地区,旗杆的形制、质地及名称有区别。有些宗祠前隔前院有长长的照壁,这种情况下,桅杆()()()14.6米,进深43.55米。祠堂立两座石狮、红石旗杆台和四块旗杆夹,旗杆夹上刻“乾隆甲寅恩科中试第一名举人王大安竖”和“嘉庆庚午科恩赐第一名副魁王锡田竖”。此四块旗杆夹石为麻石质,虽历经风雨浸蚀,但仍基本保持原貌,字迹清晰()()(1393)12.7米,进深41.3米。旗杆夹上刻“光绪丁酉科乡试中式第八十八名举人曾宗浚立”()()(1555)(1861)(1865)()[1][2[3 进士 举人 岁贡、荐辟 唐 1 失载 失载 宋 18 77 20 元 1 6 19 明 81 550 395 清 57 495 471 合计 158 1128 905   ()1米多,宽0.3米。上面刻着“同治十二年癸酉科中式十二名武举李洪章立”的字样,“同治”二字上面有一个圆形小孔。该夹石是清代同治年间大迳人李洪章中武举后所立的旗杆夹,原本是一对,另一块已经不见。大迳村人将其放进祠堂,逢年过节,村民都会带着小孩到祠堂祭拜祖先,还会指着石碑教育小孩好好学习。尽管这些旗杆夹如今已丧失了它的基本功能,但它们却极富教育意义。   旗杆夹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产物,高高的旗杆和石碑,往往是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举人和进士的村子才能树立,述说一个村子的荣誉和激励村中的读书人奋发图强,继续考取功名。东莞旗杆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了东莞人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不仅为乡间增添了不少亮丽色彩,而且为人们了解她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   注释:   [1]()2]明、清两代,逢子、午、卯、酉年,各省举行乡试,由各县生员()[3()()()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