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塑造良好的新时期高校教师形象刘存绪1内容提要
主要内容 10.1 什么是生物入侵10.1.1 生物入侵的概念 土著种(本地种、乡土种)indigenous species ,native pecies; 指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区域和扩散潜力范围内(即物种自然分布,或无直接间接引入或不需要人类干预能够存活繁衍的范围)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群。 外来种 alien/non-native/non-indigenous /foreign /exotic species; 指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围以外自然定殖的、或没有直接或间接引进、或没有人类活动就不能定殖)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群,包括能够存活下来并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种的类型 生态入侵种 alien invasive species 指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定居下来的,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并构成威胁的外来种。 如喜旱莲子草、凤眼莲、微甘菊、松材线虫、美洲斑潜蝇、紫茎泽兰等。 外来种成为入侵种的概率约为1/1000。 喜旱莲子草俗称“水花生”、“革命草”以无性繁殖为主,地下根系庞大,在节处可反复生出幼芽到达地面成为新幼苗,在强光或很荫蔽的地方均可生长。 危害:可覆盖水面,堵塞航道,危害作物,滋生蚊蝇,破坏景观生态。原产于巴西,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上海及华东地区。50年代后,南方将此草作为猪饲料引种扩散,后逃逸为野生。 原产北美,30年代传入我国,豚草花粉能引起人患皮炎和枯草高热病,如连年复发,会并发肺气肿、肺心病,乃至丧失劳动能力和死亡。 影响农业生产、绿化及旅游事业。 紫茎泽兰 互花米草 生长快,高繁殖,易存活,一旦放生野外,将大量掠夺生存资源。 美洲斑潜蝇(危害蔬菜) 结 语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物种或品种引进、转基因技术的应用需十分谨慎。但现在这方面的问题很多。 ?问题 本地种、外来种及外来入侵种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如外来种在侵入1000年后就很难从本地种中区分开来,有相当的物种难以判定是本地种还是外来种。 目前我们所定义的外来种中潜伏着一些未来的入侵种,这也常常是外来种管理上的疏漏之处,因为人们通常只注重那些已经产生危害的入侵种,而忽视了即将出现的入侵种。 4. 生物入侵 当外来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并能存活、繁殖,形成野化种群(feral population),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和经济后果,这一事件称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 被认为是新千年三个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另两个为全球变化和生境丧失。 二、生物入侵的模式与机制 (一)、生物入侵的模式 1、自然入侵:完全没有人为影响的自然分布区域的扩展。这在现代史上极其罕见,如环颈鸽(collard dove)的入侵。 2、人类辅助入侵:在人类改变了的环境中自然传播并扩张其分布区域。事例不多,如鹭鸶(egret)的入侵。 3、屏障去除后的入侵:由于人类去除天然屏障后,生物体能自然穿越而引起分布扩展。这是淡水生物入侵的常见模式,如七鳃鳗(sea lamprey)的入侵。 4、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依赖于人类运输,生物体入侵后能适应新的环境。促进意外运输的因子有:小型或隐性生殖体;有利于传输的进化学和适应;与栽培养殖物种相似;与其他物种共生;船舶的压舱水;货物运输中无意夹带的入侵种。 5、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物种:依赖于人类的运输。生物体对新环境有至少是中等程度的适应能力才可望定居,然后经过一定时间的逐渐适应性扩张后成为入侵种(如葛藤)。 6、有意引入:在大量有意引入的物种中有:狩猎或渔业种(如驯鹿、各种鱼类);林业种(如杨树、桉树、松树等);牧业种(如早熟禾、各种牧草、各种牲畜);渔业促进种(如糖虾);驯化种(如欧掠鸟、舵鸟等);生物控制种(如微型黄蜂)。 这6种入侵模式中绝大部分的生物入侵事件都是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生物入侵可以认为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全球变化之一,在全球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二)生物入侵的机制 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最后能否成为入侵种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 一是进入新环境的外来物种的自身特点; 二是该环境是否可被这个物种入侵。 1.外来种的生物学特性 (1) 传播能力强(关键) (如美国白蛾,薇甘菊, 紫茎泽兰,凤眼莲 ,水盾草) (2)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谷斑皮蠹) (3)生命力强(如马铃薯金线虫) 2 .入侵种与本地种的相互作用 缺乏天敌的控制。 种间抑制。 外来种与本地种间的竞争。 外来种的协同入侵。 杂交促进入侵。 3.群落的可侵入性(invasibility) 生物多样性有时对抵抗外来种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