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州海珠区河涌整治排涝方案研究-广东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广州市海珠区河涌整治排涝方案研究
唐造造,倪培桐,陆汉柱,黄健东,赵吉国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州,510610 )
前言
海珠区是一个为珠江前、后航道环绕的绿色岛区,属广州市中心城区。海珠区位于广州市东南
部、珠江前航道以南,四面环水,整个行政区域由海珠岛、琶洲岛、官洲岛等岛组成,面积90.45
2
km ,全区由新滘围、共和围、琶洲围、北帝沙围、丫髻沙围、官洲围和陈沙围等组成防护堤。区
内河涌交错,具有南方水乡的特点。
海珠区内现有大小河涌70 余条,其中主要河涌 19 条。区内河涌基本为自然形成,大多数河
涌淤积严重。区内分布有多个城中村,河涌两岸被占用的现象较为严重。现有河涌防洪排涝标准
偏低,大部分河涌不能达到20 年一遇防洪排涝标准,城建区内涝灾常有发生。城建区已整治河涌
堤岸结构单一,农田区多数河涌堤岸未经整治,堤岸整治协调性差,亲水、生态效果差。与外江
相连的水闸陈旧、工程老化,建筑型式与城市景观不协调。海珠区河涌与水利工程现状跟城市建
设及总体规划不相适应,需要对区内河涌进行整治。本文采用河网水动力数学模型,从排涝的角
度进行河涌整治方案的比较、分析和研究。
1 水文气象特征
广州市濒临南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
霜期短等气候特征。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冬春少,夏秋多,降雨多集中于汛期(4~9 月),占
全年的80.6%,尤其以5~6 月雨量最大,占全年的32.7%,降雨最小是12 月,占全年的1.8%,
24 小时最大降雨量281.9 mm (1955 年6 月6 日)。广州市区暴雨以锋面雨和台风雨为主,大暴
雨中台风雨占主要地位。台风雨的特点是雨区范围广,量级高,时程分配较均匀,三天雨量不大,
降雨主要集中在前12 小时内。非台风雨虽然量级不及台风雨,但局部性强,时程分配很集中,一
般由2~3 场雨组成,所以三天雨量相对较大,对排涝很不利。
广州片水系河网纵横交错,其径流主要来自流溪河、北江,影响海珠区的外围洪水主要来自
流溪河和北江分流的洪水。
本区的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广州片河网属强潮河段,受潮汐影响显著。本区河道汛期既受
上游流溪河的洪水和来自北江分流洪水的影响,又受东江洪水的顶托,更受来自珠江口伶仃洋的
潮汐作用,在上游径流和下游潮汐的共同作用下,洪潮交汇,水流形态十分复杂。
珠 江 后 航 道
珠 江 前 航 道
赤 岗 涌
黄 埔 涌
海 珠 涌
赤 沙 涌 北 山 涌
五 风 涌
墩 和 涌
康 乐 涌 大 塘 涌 龙 潭 涌
北 降 涌
上 冲 涌
广 纸 涌 瑞 宝 涌 杨 湾 涌 淋 沙 涌 石 榴 岗 河 新 造 水 道
后 窖 涌 石 榴 岗 河土 华 涌
石 溪 涌 珠 江 后 航 道
西 头 涌
北 濠 涌
北 干 围 涌 西 碌 涌
黄 沙 涌 西 江 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