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时期的依附型态和内在运作模式.pptVIP

儿童时期的依附型态和内在运作模式.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童时期的依附型态和内在运作模式

依附理論的重要性 依附理論提供我們對於個人解釋型態的認識、人格穩定性的瞭解。依附型態影響了我們的『內在運作系統』,這些內在運作系統,形成了『依附行為系統』,這系統形成了不同的動機、認知、情緒、行為傾向,並塑照了我們的人格。 依附理論 Bowlby認為,依附關係能夠幫助個體受到照顧者的關注,在有危險情境時,個體因受到關注,而獲得安全,這樣具有演化性的意義。 嬰兒的安全依附關係,扮演了『主要條件性策略』:安全依附的孩子在壓力情境下尋求親密,在安全情境下探索好奇。這樣的安全依附關係,建立於照顧者的敏感、反應性,使得嬰兒能夠信賴照顧者。 嬰兒的不安全依附關係,扮演了『次要條件性策略』:不安全依附的孩子,能夠短暫適應壓力狀態,然而卻在未來的親密關係上出現困難。不安全依附關係,建立於照顧者不一致、不敏感、無預測性。 內在運作模式 內在運作模式,是依附經驗的副產品。 內在運作模式包括了: affective and defensive as well as descriptive cognitive components。 Accumulated knowledge about self、attachment figures、attachment relationship 內在運作模式的特性: 在早期的經驗中,此模式受環境影響,是具有彈性的印記歷程,然而當主要照顧者提供重複性的相同互動關係後,運作模式將較難更動。 以Piaget的理論來看,早期傾向accommodate,之後則是assimilate發揮效果。 依附型態 依據Bowlby的依附理論,Ainsworth創造了陌生人情境,依據嬰孩與陌生人的依附行為,瞭解他們的依附型態。 陌生人情境與依附型態 安全依附型(B):對於與母親的分離感到困擾,會尋求和照顧者重聚,在陌生人在時,能安全探索。(主要照顧者對嬰兒的反應顯出敏感和具回應性) 焦慮/矛盾型(C):陌生人情境中,比其他嬰兒更愛哭,在分離情境中感到困擾,不能感到舒適,因過度注意照顧者,因此無法有效的探索周圍環境。 迴避型(A):陌生人情境中,嬰孩對於分離顯示一些困擾,不會尋求和照顧者重聚~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於玩具和物品上。 另外的研究。失序/混亂型(D)或迴避矛盾型(A/C):顯示混亂和矛盾的行為~如:在分離時哭泣,重聚時又離開等…這可能和與照顧者有未解決的情感,並且和依附關係的創傷和失落有關。這狀況通常和照顧者師施虐、憂鬱、困擾或被忽視有關。 The Case for Nurturant Parenting: Mary Ainsworth and The Strange Situation 總攬 兒童期的依附型態 兒童早期和青少年前期依附類型的關聯 兒童時期的依附型態和內在運作模式 依附行為的不連續性及影響因素 成人期的依附型態 成人依附訪談 成人愛戀的依附情形和與父母親的情感記憶 兒童依附和成人愛戀的依附關係:相同的動力 成人依附型態的不連續性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AAI 在那些於陌生情境中被標定為有安全依附的孩子,長大後回憶親職經驗,具有Main et al.(1985)所謂的”coherence of discourse”、”coherence of mind”,他們能夠回憶特定的童年期事件,並對事件給予平衡和真實的描述。 然而,也有一些成人與雙親或雙親之一,有不安全的依附關係,然而他們在成年期後,也有安全性依附關係的出現,他們的認知運作模式,也具有、”coherence of mind”的特徵。 另外,Dozier and Kobak學者們發現,迴避或排除依附的大學生,有更強烈的膚電傳導性,這可視為防衛和拒絕的現象~這樣的反應,和Sroufe and Waters’s(1977)提及,陌生情境中迴避型嬰兒的更容易被激發(有更高的心跳比率)有關連。 * 參考 葉寶玲96/11/23 *   參考 葉寶玲96/11/23 * 小結 參考 葉寶玲96/11/23 依附研究最大的挑戰就是澄清內在運作模式的建構,並找出方式有效評量。 而上述研究都是試圖測量因內在運作模式不同,而有不同的行為表徵。 依附行為的不連續性與影響因素 參考 葉寶玲96/11/23 環境因素 參考 葉寶玲96/11/23 62%在12個月和18個月嬰兒依附分類相同(Vaughn, Egeland, Sroufe, Waters,1979) 58 %在12.5個月和19.5個月嬰兒依附分類相同(Thompsonet al., 1983) 壓力生活事件(stressful life events)或是家庭環境的改變(change in family circumstances)影響照顧環境的穩定性,可能造成兒

文档评论(0)

yanpizhu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