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讲 出入境商品的检验检疫
第五讲 出入境商品的检验检疫 引言 本章重点 掌握检验检疫的项目、程序 了解检验检疫机构 了解关于检验时间和地点的规定 熟悉各种检验证书:品质检验证书、重量检验证书、植物检疫证书、熏蒸/消毒书、产地证书 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及重要性 在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时,商品的检验和检疫工作是交易双方必不可少的业务环节,在一国的对外贸易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商品检验(Commodity Inspection),是指商品检验、检疫机构对卖方拟交付或已进境的货物的品质、数量、重量、包装、卫生、安全、装运条件进行检验和监督管理的工作。 对货物进行商检便于查明货损、货差原因和确定责任归属,以利于货物交接的顺利进行。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检验条款的主要内容有:检验时间和地点、检验机构、检验标准和方法、检验证书等。 检验时间与地点 检验时间和地点(Time and place of Inspection)是指在何时、何地行使对货物的检验权。所谓检验权(Inspection Right)是指买方或卖方有权对所交易的货物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即作为交付与接受货物的依据。 合同中商检时间、地点的规定方法有: 1、在出口国检验 (1)产地(工厂)检验; (2)装运港(地)检验。 2、在进口国检验 (1)目的港(地)检验; (2)买方营业处所(最终用户所在地)检验。 3.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 4.装运港(地)检验重量,目的港(地)检验品质。 国际检验机构 包括官方检验机构、半官方检验机构和非官方检验机构三种类型。 我国商品检验机构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及其其设在各国口岸的检验检疫局。 功能:法定检验检疫、进出口商品鉴定、质量和检验的监督。 法定检验:指根据国家规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大宗的、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进出口商品、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商品、涉及安全卫生的商品及国家指定的由检疫机构统一检验的商品等实施强制性检验。包括P150 检验证书 检验证书(Inspection Certificate)是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出口商品进行检验、检疫后签发的书面证明文件。 作用:①证明卖方所交货物符合合同规定的依据;②报关验放的有效证件;③买卖双方办理货款结算的依据;④明确责任归属、办理索赔和理赔的依据;⑤解决争议的依据;⑥计算关税的依据;⑦计算运输、仓储等费用的依据。 检验标准 检验标准(Inspection Standard)是指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所依据的标准。如对商品品质、规格、包装等项目的具体规定和要求;抽样、制样或检验方法以及对检验仪器的具体规定和要求等。 (一)国际上对检验标准的分类 国际上对检验标准分为以下类型: 1.对买卖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准。 2.与贸易有关国家所制定的强制执行的法规标准。 3.国际权威性标准。 (二)我国对商品检验标准的分类 我国对商品检验标准分为以下类型:①国家标准;②行业标准;③地方标准;④企业标准;⑤合同双方约定的标准。 案例1:未在规定时间检验货物失去索赔权 [提 示] 在签订商品检验检疫条款时,买方为保护自身的权益必须在合同规定的检验期限内检验货物;超过合同规定的时间检验货物,就算检验行为符合合同规定,商品的确存在质量问题,也失去索赔的法律效力。 [案情介绍] 2000年1月20日,香港甲公司和中国乙公司签订合同,双方约定乙公司向甲公司购买韩国生产的手机零配件,并就价格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合同的总金额为8万美元,最迟不应晚于2月10日发运。甲公司对产品的质量保证期为货物到达目的地后12个月。2月7日,甲公司向乙公司提供合同规定的产品。 2月20日,货到后乙公司请检验公司进行了检验, 出具了检验证明。2001年3月25日,乙公司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部分产品有质量问题,致函甲公司,要求换货,如不能换货,则要求退货,并要求甲公司承担有关费用损失。甲公司回函称,乙公司在货物入库前已详细检查、核对,且已投入使用,因而拒绝赔偿。 由于乙公司对合同项下的货物的品质存在异议,2001年4月2日,即在收货13个月后, 自行将合同项下的货物送交中国商品检验机构检验。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证明,该批货物有5项存在缺陷,发货前已存在,系制造不良所致。4月5日,乙公司据此提起仲裁,要求甲公司赔偿5万美元。甲公司认为,乙公司不能证明第二次送检的产品系交货时的产品,且第二次商检的时间已经超过索赔有效期,商检证书不能发生效力。 [审理结果] 仲裁庭经审理后认为,乙公司未在规定时间内检验货物质量,失去索赔权,驳回了乙公司的请求,裁定甲公司没有赔偿责任。 [评 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