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龙尾砚发展始末(江亮根).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龙尾砚发展始末(江亮根)

论龙尾砚发展始末 江亮根 [内容提要] 龙尾砚自唐开元间问世以来,经历了发展、兴盛、衰微、复兴等过程。了解和研究它,对于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 龙尾砚 发展历史 砚石与砚品评介 砚,为中华“文房四宝”之一。我国用砚历史悠久,按北宋苏易简所著《文房四谱》记载,早在三国魏铜雀台遗址中,就见有古瓦所作之砚,并有用“澄泥作砚法”制作的陶砚。延至唐代,砚的开发生产已形成规模,精雕细刻并由上品石材制成的石砚,越陶砚、瓷砚、漆砚、玉砚、金属砚等而出,逐步占居主位。其中,龙尾砚为其一也。 一、龙尾砚的诞生与开发 龙尾砚(唐、宋又有“婺源砚”之名),诞生于盛唐中叶,因石材产于婺源县东北部之龙尾山,故名。光绪《婺源县志·山川》记述:龙尾山,距城百里。“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山石莹洁,有罗纹;为砚,质比端溪。故又名罗纹山、又名砚山”。 对于龙尾砚的诞生,宋代唐积《婺源砚图谱》和洪景伯《歙砚谱》中,均有着较详明的记载。谱曰:“婺源砚,在唐开元中(713—741)。因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者。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粗砚)与(县)令,令爱之,访得匠手琢为砚,由是天下始传。”当时,由于婺源县隶属歙州(上溯称“新安郡”;北宋宣和三年改名“徽州”),所以龙尾砚又有“歙砚”之称。 龙尾砚问世后,因其石品温润光滑、纹理有致,深受文人士大夫喜爱,故使得石砚生产立时初具规模。唐元和年间(806—820),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便已将龙尾歙砚、端砚、洮砚、澄泥砚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五代后梁初,龙尾歙砚始被用作御赐品。史载: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梁太祖朱温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龙鳞月砚各一,歙(州)产也”,可为明证。 二、龙尾砚的兴盛与发展 南唐时(937—975),龙尾砚的产制进入兴盛时期。“南唐元宗(李璟),精意翰墨。歙(州)守献砚,并荐砚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为砚官;令石工周全师之,其后匠益多。”当时,李氏小王朝为了扩大龙尾砚的生产,特在歙州设置砚务,并委派专职砚务官赴龙尾山,组织石工开采龙尾石,指导砚工为朝廷制造贡砚,从而使龙尾砚的生产在官府的统一指挥下大规模地展开。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试笔南唐砚》记曰:“南唐有国时,于歙州置砚务,选工之善者,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廪之给,号砚务官,岁为官造砚百数。其砚四方而平浅者,南唐官砚也,其石尤精。”可见其时由“官办”采制的龙尾砚,品质之优良。随后,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八载:“南唐后主(李煜)留心笔札,所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三物为天下之冠。”在南唐砚务的全力投注之下,龙尾砚声名大振,以至于傲视伦类,海内称雄。南唐时龙尾石材的采集点、即史家所称的“官坑”,有新、旧二处。《长物志》云:“龙尾溪(即芙蓉溪)有新旧二坑,南唐时开,至北宋已取尽,故旧砚非宋者,皆此石。” 北宋时期,地方官府为了推促龙尾砚制砚业的发展,在整理南唐采石旧坑的基本上,努力进行了寻找和开发新的石源。宋人曹继善《歙砚说》记载:“景祐中(1034—1037),校理钱仙芝守歙(与县令曹平组织开采龙尾石),始得李氏取石故处。其地本大溪也,常患水深,工不可入,仙芝改其流,使由别道行,自是方得之。”但不久,因“县人病,其须索复溪流如初,石乃中绝”,这次砚石开采就此结束。随后,王君玉为歙守时,又一次在龙尾山组织开坑采石,“复改溪流,遵钱公故道,而后所得尽佳石,遂与端石并行”。此次开采规模较大,所得砚石甚丰。继之,嘉祐年间(1056—1063),县尉刁璆再次在龙尾山组织石工,沿着老坑继续开采砚石。北宋末年,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奉朝命到龙尾山取砚时,曾写下《砚山行》一诗。诗中所云的“居民山下百余家,鲍戴与王相邻里。凿砺磨形如日生,刻骨镂金寻石髓。选堪去杂用精奇,往往百中三四耳。磨方剪锐熟端相,审样状名随手是。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不仅对当时龙尾山采石制砚的繁忙景象进行描叙,而且对当时人们的制砚技艺、龙尾石的材质纹理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因龙尾砚不仅是朝廷所需贡物,且文人墨客“至今人求不曾止”,故而官府允许民间自由采石制砚;诸多乡民深入龙尾山的全力发掘,使得砚坑数量倍增。洪景伯《歙砚谱》记载,时龙尾山一带有眉子坑、罗纹里山坑、罗纹坑、水舷坑、水蕨坑、溪头坑、叶九山坑、罗纹金星坑、驴坑、济源坑、碧里坑、洞灵岩等砚石坑十多处。书中还对各石坑的方位与开采面积作有详细记录,如:罗纹坑“自山下至取石处计七十五丈,阔十八丈,深十五丈三尺,石藏土中,今土深三四丈乃至石也。见石处谓之寨头也”。水舷坑“在眉子坑外,临溪,冬水涸时方可取,春夏不可得。发地丈余乃至石,率多金花、眉子”。眉子坑“从溪下至取石处九丈五尺,其阔二丈六尺,深一丈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