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徽州的礼生及仪式.pdfVIP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以来徽州的礼生与仪式 王振忠 近年来,在民间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中,作为文化中介的礼生受到了学界较多的关注。2001 年,台湾学者李丰楙发表《礼生与道士:台湾民间社会中礼仪实践的两个面向》一文1,系 统讨论了传统中国社会中两种礼仪专家——礼生与道士的重要区别。此后,他又发表 《礼生、 道士、法师与宗族长老、族人:一个金门宗祠奠安的图像》2 ,对礼生、道士和法师等在金 门宗祠奠安仪式中各自扮演的角色,作了进一步的深入分析。2004 年,刘永华发表《亦礼 亦俗——晚清至民国闽西四保礼生的初步分析》3,较为系统地回顾了学术界对礼生的研究 以及礼生的历史,通过分析晚清民国时期闽西四保礼生的文本与社会文化实践,勾勒出当地 文化中介的基本轮廓,进而提出“礼生很可能是沟通士大夫文化与地方文化、王朝礼制与乡 村习俗之间的文化中介”的假设。翌年,刘秒伶发表《万安一个乡村礼生的历史与现实生活 ——以我的外祖父为例》4 ,以口述及文字资料,聚焦作为一种职业的礼生在当代乡村生活 中的角色,并通过与闽西四保礼生之比较,力图展现赣西南地区一个乡村礼生的历史与现实 生活。 综上所见,迄今为止比较详细的礼生研究,已涉及到了台湾和中国大陆的福建和江西, 诸篇论文都提供了各该区域比较丰富的相关资料,也提出了不少重要的看法。不过,礼生的 研究似乎仍然存在着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至少,我们还应当了解其他区域礼生活动的基本情 况,发掘更多有关礼生的史料,并关注可能存在的区域性差异,以期作出更为全面的分析。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得益于前述学者诸多成果的启发,本文拟利用徽州族谱、日记、 启蒙读物、民间文书等资料,勾勒明清以来徽州礼生的活动5 ,对礼生从事的仪式作一区域 性的观照。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勾勒各种仪式中礼生的活动;第二部分是两点初步的 讨论,分别讨论“礼生”与“先生”、“祭文本”与“村落日用类书”的关系;最后是简短的 余论。 一、徽州的“礼生” 明清以还,在“无徽不成镇”的长江中下游一带,“徽礼”(徽州礼仪)颇为盛行。清道 光时人叶调元有《汉口竹枝词》曰:“楚人做祭极平常,不及徽人礼貌庄。高坐灵旁宣诔祝,  本文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和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合办的“中国地方社会仪 式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 年 5 月 5 日至 7 日)上发表,其间,曾得到评论人侯冲教授的指教。 另外,刘永华教授提供了他的两篇新作《明清时期的礼生与王朝礼仪》、《明清时期的神乐观与王朝礼仪 ——道教与王朝礼仪互动的一个侧面》,让我对礼生的源流脉络有了更多的了解,特此谨申谢忱。 1 收入王秋桂、庄英章、陈中民主编:《社会、民族与文化展演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 2001年3月,页 331—364。 2该文发表于2001年,后收入王秋桂主编《金门历史、文化与生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施合郑 基金会,2004年,页215—247。以上二文承王秋桂先生提供复印件,特此致谢。 3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主办:《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二卷第二期,2004 年10月。 4 《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三十九期,2005年4 月15 日。 5 对于徽州礼生的活动,以往未曾有过系统性的专门探讨,仅有一些调查报告在论述宗祠及相关仪式时间 或顺带涉及。如:赵华富《祁门县渚口、伊坑、滩下、花城里倪氏宗族调查研究报告》,《徽学》2000 年卷, 2001 年版,页 68 -69,页 86;仇乃桐《呈坎罗族宗法建设调查报告》,《徽州社会科学》2002 年第一期, 页 57—58 。但此类文字多未注明确切来源,推测所根据者应当仍是历史资料。 1 6 只如平日读文章。” 原诗自注曰:“祭,有徽祭、本地祭之别;徽祭,正立垂手,恪于执事; 本地祭,生员六人分坐灵旁,别无所事,惟轮流读文而已。”另,民国《夏口县志》亦载: “治丧杂用浮屠、黄冠,有延礼宾行堂奠礼者,仪节大致疏简。若仿行徽祭,则较为详备。” 7湖北汉口一带为徽商聚居之地,“徽祭”盛行于此可见一斑。而在长江下游,情况亦复相似, 民国《续修江都县志》中指出:广陵丧祭有“徽礼”和“扬礼”的区别,“扬州之盛,实徽 商开之。汪、程、江、洪诸姓,皆徽人流寓而占籍者也,故丧祭有‘徽礼’、‘扬礼’之殊”。 8在号称“草鞋马头”的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