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柳亚子书斋名考释
李海珉
柳亚子先生一生使用过的书斋名,据粗略统计就有近20个。从斋名可以看出写作的处所或时间,而重要的是,这些斋名言志陈情释怀,透露了柳亚子先生的情感、风骨和气派。有砥砺自身决心为国为民贡献才华的(磨剑室),有追随孙中山崇尚马列主义的(拜孙悼李楼),有陷于苦闷惚惚如狂愤世嫉俗的(活埋庵),有抗日救国时的擂鼓呐喊(羿楼、射日斋),有金瓯不全一家难圆时的苦苦企盼(鸥梦圆移),也有抒发胸中浩然的气概(上天下地之庐)。循名责实,纵观这些斋名,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历史的印痕,世事的变迁和柳亚子先生的思想轨迹。
记得“补白天王”郑逸梅在《南社丛谈·南社社友斋名表》中说过,南社社友多数取有斋名,聊以表明自己写作的处所。但是这些斋舍是否一定确有其处,却不一定。有的确有其处的,有空山楼阁的,有随意题取的,甚至绳枢瓮牖局居斗室,却题成什么轩,什么馆,什么山房,名称很高雅的。因此,研究斋名,并不重在地点、时间等实处,而在于探讨斋主的风骨气派及寄慨寓情。
下面就选取柳亚子先生较有代表性的书斋名称,实有其处的就说出它的时间、地点,难于落实的,就寓意及著作等方面作一点考释。
磨剑室
使用时间主要从1903年至1927年,不过,柳亚子离开黎里后撰作诗词文章,后来汇编成集子,仍然沿用磨剑室。地点有两处,都在黎里镇。
第一处在浒泾桥畔周寿恩堂。寿恩堂共分四进,第二进楼房五开间,有一个匾额,上书“题红仙馆”。第三进是大厅,匾额上题有“寿恩堂”三字,是乾隆的御笔,下笔还写着“赐直隶总督臣周元理”。“磨剑室”就在“题红仙馆”对面的寿恩堂一侧,共二间,打通后作为柳亚子和他父亲共同的书房。寿恩堂是周元理任直隶总督以前所造,周元理告老回乡后,另建更为高大的新宅。周元理在乾隆年间任工部尚书多年,因此新宅的工艺特别是砖雕门楼代表了当时的最高艺术水平。新宅落成,乾隆皇帝曾大书九个“福”字赐予周元理。故新宅称为“赐福堂”,周元理也以“周赐福”名噪江南。新宅共六进,真正赐福堂在第三进大厅。
1922年,柳亚子全家自寿恩堂移居赐福堂。第二处“磨剑室”就设在赐福堂的第五进楼下的东首。至今磨剑室仍然保留着原貌。落地玻璃长窗,装有纱窗纱门,室内用官窗隔成南北两间,北间是夏季卧室及歇乏之所,南间安放了沙发藤椅书桌书橱书架和笔筒,东墙上方有一横匾,上书苍劲有力的三个大字“磨剑室”。
磨剑室的取名源于贾岛的《侠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纵观柳亚子先生,的确从磨剑室开始,不断磨砺自己磨砺儿女,为国为民贡献才干。早年的柳亚子,仅仅具备一腔革命的热血一股献身的胆气,却缺乏适当的革命手段。1906年春,年方弱冠的柳亚子赴上海进理化速成班学习实用化学,打算制造炸弹以进行暗杀。这时的柳亚子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高明不了多少。随着历史的发展阅历的增长,柳亚子的思想不断前进,终于脱尽了游侠精神。他在磨剑室辛勤笔耕,效法杜甫写作诗史,以诗歌记录时代,“留当他年诗史看”;他把诗歌作为宣传的利器,唤起民众的觉悟,鼓吹民主革命。柳亚子就从磨剑室出发,不断扬弃不断更新!
东墙上是南社社友傅钝根所赠的指书对联:“青兕后身辛弃疾,红牙今世柳屯田”。对联很巧妙地把柳亚子当时的姓名和别号都镶嵌在里面。
南宋词人辛弃疾文武兼备,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很符合柳亚子的理想,辛词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且多用典,这也符合柳亚子诗词的口味。柳亚子爱慕辛弃疾其人其词,就改名“弃疾”,辛氏有别号“青兕”,于是他也以“青兕”为号。柳屯田即柳永,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宋专力写词的作家,擅长以慢词描写都市风光、市民生活和羁旅行役之情,开辟了词作的新题材。曾经有人将苏轼同柳永两种不同创作风格进行形象的比较,说苏东坡的诗“须关西大汉,铜瑟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而柳永的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见俞文豹《吹剑录》)所以有“红牙”“柳屯田”之说。当然,柳亚子的诗并非一味婉约,他的忧国忧民之作更多的是接近于辛弃疾,这里主要是取它一个“柳”字。
柳亚子先生非常喜爱这副对联,特别是“青兕后身辛弃疾”一语,说柳亚子犹如辛弃疾再世,象“青兕”那样,敢于冲锋陷阵,犀利而老辣。
磨剑室的书桌上供有孙中山先生半身铜像,从1903年至1927年,柳亚子磨砺他那支如椽大笔24年,不屈不挠,奋勇前行。1927年柳亚子因遭蒋介石的通辑而被迫离开黎里。人虽然不在磨剑室,但他的诗词文章依然以“磨剑室”命名。洋洋四巨册《磨剑室诗词集》《磨剑室文录》就记录着他不断前进的足迹。
红梨阁·红梨馆
使用时间约从1909年至1922年止,在黎里寿恩堂老宅。
1919年秋,柳亚子在家乡黎里开辟了一个私人图书馆,称为“红梨阁”,后来,随着书籍的增多,又改称“红梨馆”。
“红梨”二字与天下第一绸都盛泽有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