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刘禹锡诗歌生命意识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启示.docVIP

怎样做好刘禹锡诗歌生命意识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启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禹锡诗歌生命意识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启示 摘 要:刘禹锡诗歌中有大量的关于生命意识的歌咏,他坚信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虽盛年被贬,壮志难酬,坚持追求理想;面对衰老和死亡,乐观达生。刘禹锡的人生际遇和生命意识,值得高校工作者探讨、借鉴、运用。 关键词:刘禹锡 诗歌 生命意识 高校教育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一直是高校教育难言之痛。大学生轻视生命甚至践踏生命的悲剧事件时有发生。从2004年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到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十天连发四起的跳楼事件,再到2015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毒害舍友的恶性事件,这一桩桩一件件,让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生命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育本来就是培育生命的事业。直面生命,提高生命价值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尊重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其最本质和最高的价值与目标。当今社会,大学生们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扩招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早就不是社会天之骄子。其次,大学生自身的小环境也在不断改变,比如个人的情感处理、职业规划、能力提升都应跟着社会形势的方向标,不适应就很容易产生各种危机。高校教育不断地寻找相应的生命教育方法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答刘秀才论史书》] 139(《天论(上)》) 刘禹锡认为,凡是有形体之物,都有所能有所不能。天是有形之物里最大的,人是有形之物里最杰出的。天有天能做的,天能做的,人做不了;人也有人能做的,人能做的天做不了。所以,天与人互相取胜。这里,刘禹锡肯定事物是各有所能,各有所长。“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命题。《荀子·天论》中提出:“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福祸在人不在天。这是传统的唯心主义观点。而刘禹锡通过论证,不仅肯定了天与人各有胜场,还进一步指出“(人)能执人理,与天交胜” [1] 145(《天论(下)》)。他认为:人,有积极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才是主要的,天命不能决定一切。这一生命主体意识,反映在诗歌中,就是刘禹锡在诗歌中反复强调的“兴废由人”。 刘禹锡有咏史诗五十余首,是其诗歌创作中很重要,同时也成就很高的一类。这些诗多创作于诗人辗转“巴山楚水凄凉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贬谪期间。诗人少负志气,在“永贞革新”中受到重用,被称“有宰相器”[2] 4212,却一朝被贬蹉跎数十年,期间抑郁可想而知。所以这些咏史诗,大多为诗人借题发挥,借古喻今,重在表达主观情感。如《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1] 627 金陵乃六朝古都。六朝的统治者依靠长江天险,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最后相继覆亡,只留下荒草斜阳和一曲幽怨的亡国之音。在伤感中有着冷静的思考:朝代兴亡在于人事,而非地形。诗人借此告诫统治者只有修明政治,才能长治久安。更加能说明刘禹锡“兴废由人”这一思想的是《蜀先主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株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1] 594 题为蜀先主庙,诗中却无一字谈及“庙”,全写先主刘备三分天下的千秋英雄事业以及西蜀盛衰,特别指出了“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这关键,认为蜀之盛,在于刘备得一贤相诸葛亮;蜀之亡,在于刘禅昏庸无能,不会用人。兴,在人事,亡,在人事,既是总结历史教训,何尝不是针对李唐王室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 刘禹锡一生屡受挫折,但他纵观历史发展,结合朝代兴衰,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面对人生磨难,他既肯定“天”这类客观因素对际遇的影响,更看到人的价值,肯定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观能动性,肯定人对自身命运的主动权。从而,虽然 “二十三年弃置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他仍然客观理性,肯定自身的主体价值,乐观积极。“受谴时方久,分忧政未成。比琼虽碌碌,于铁尚铮铮。” [1] 1479(《历阳书事七十韵》)他忧虑的是自己在政治上一事无成,不能为国分忧,而欣慰自己依然保持政治的品格和进取的精神。这种面对挫折,以史为镜,客观理性,肯定自身意义的生命意识,是大学生很好的学习榜样。 二、“蹈道心一”——人生态度的启示 生命中,有顺境也有逆境,有高峰也有低谷。不同的生命阶段,会有不同的生命感受:成功的喜悦,挫折的痛苦,甚至绝望。事实上人生意义的追寻与获得,有很多人往往是在面对逆境、挫折时的领悟和行动之中。作为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全面体验生命。 刘禹锡在《子刘子自传》中自述,出生 “世为儒而仕] 1501的传统官宦之家,自幼“承夙训,禀遗教] 585(《华山歌》),他的人生目标,不是高官厚禄,而是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可见,刘禹锡的生命价值是和为国为民建功立业联系在一起的。而刘禹锡身上最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