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北师范大学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3.3 大气组成 及其生态作用 大气圈由围绕地球的各种气体所组成,厚约1万km。 85km以内的均质层(对流、平流、中间层)为混合气体;之外为氮、氧、氦、氢气的非均质层。 */76 O3 生物一般仅分布在对流层下半层10km内。大气由78.9% N2 、 20.95% O2、 0.032% CO2 、惰性气体、氨、甲烷、 O3、氧化氮及不同含量的水蒸汽组成。 对生物关系最为密切的大气成分是O2与CO2。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又是生物氧化代谢的最终产物;O2几乎是所有生物生存所依赖的物质。 海拔每升高300米,大气压约降低3.33kPa,氧分压随之降低,海平面氧分压是101.32kPa ?20.95%=21.23kPa,海拔5400m,大气压降为0.5atm,氧分压仅为9.73kPa,多数兽类难以生存。除海拔外,在地下洞穴或通气不良的环境中,空气中的O2和CO2含量与大气中不同。 * 大气中的O2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少数是紫外线分解水汽放出O2(光解作用),高浓度O原子结合成臭氧O3,在25-40km的高空(平流层)形成臭氧保护层。 * 3.3.1 氧与生物 图3-15. 在低氧浓度下,金鱼的氧耗随水中氧浓度成线性改变 (1) 氧与动物能量代谢 动物生存必须依靠食物氧化产生的能量。水生动物代谢率受水体溶氧的影响。 当水中PO2从13.3 kPa下降到2.67 kPa时,鲷、鲀的代谢率下降约1/3, 当水中氧浓度低于2 kPa时,这两种鱼就不能生存。 陆地上O2浓度高,6000m以下,动物代谢率与O2浓度不相关。环境氧浓度极低时,可影响动物的代谢率。 陆生动物耗能大于水生动物,恒温动物代谢率高于变温动物。如在25℃条件下,鲇鱼静止代谢率约为0.04mlO2/g/h,原尾蜥虎约为0.2mlO2/g/h,黄腹角雉则为 4.5mlO2/g/h。 * (2)动物对高海拔低氧的适应 变温动物在低氧环境中主要通过提高血红蛋白对氧的结合力来适应。 内温动物进入高海拔地区首先表现为过度通气(呼吸深度的增加),然后在呼吸和血液方面逐渐出现适应性变化: ①呼吸:肺泡膜的气体弥散能力增高;低氧刺激组织内毛细血管增生,缩短了气体弥散距离,有利于给组织供氧。 * ②血液等的改变:血红蛋白对氧的结合力下降,血液中的红血球数量、血红蛋白浓度及血球比积升高,数周后维持在一定高水平上。回原地后,这些指标将逐渐恢复到原水平。 高海拔生活的内温动物,骨骼肌中的肌红蛋白浓度增加(肌红蛋白的携氧能力远大于血红蛋白);气体交换系统各部位(吸入气-肺泡气-血液-组织)的氧分压差较低,O2的传递能力强。血象与平原动物相近,血氧亲和力强。 * 人由海拔850 m进入4540 m,再回到原地,血球比积、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的变化。 * (3)植物与氧 植物与动物一样呼吸消耗氧,但植物是大气中氧的主要生产者。白天,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比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气大20倍。据估算,每公顷森林每日吸收1吨CO2,呼出0.73吨氧;每公顷生长良好的草坪每日可吸收0.2吨CO2,释放0.15吨O2。如果成年人每人每天消耗0.75 kg氧,释放0.9 kg CO2,则城市每人需要10 m2森林或50 m2草坪才能满足呼吸需要。因此必须绿化环境,才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净化的空气环境。 * (1) 大气中CO2浓度与温室效应 大气中CO2浓度白天较低,夜间较高。由于工业的发展,近百年来大气中CO2含量从290ppm上升到了320ppm。 * 3.3.2 CO2的生态作用 由于大气中CO2能透过太阳辐射,而不能透过地面反射的红外线,导致地面温度升高,尤如玻璃温室的热效应。大气中CO2每增加其含量的1%,地表 */80 温室效应 平均温度升高0.3℃。也有人认为,大气中CO2增加的同时,尘埃也相应增加,阻挡了太阳辐射,抵消了CO2的热效应。 (2) CO2与植物 为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在高产植物中,生物产量的90-95%是取自空气中的CO2,仅有5-10%是来自土壤。CO2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由于CO2进入叶绿体内的速度慢、效率低,对于强光照下的作物生长来说,空气中CO2不足是光合作用效率的主要限制因素,增加CO2浓度能直接增加作物产量。 各种植物利用CO2的效率不同,C3植物(水稻、小麦、大豆等)对CO2的利用效率低于C4植物(甘蔗、玉米、高粱等)。 * 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1 生物与环境 2 能量环境 ? 3 物质环境 3.1 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