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巴达铁路D1K70+429~DK70+334工程边坡耐滑桩设计.doc
巴达铁路D1K70+429~DK70+334工程边坡耐滑桩设计
第1章绪论
1.1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抗滑桩开始运用于滑坡的治理,由于施工简便、设桩灵活、受力明确、传力可靠、破坏滑体较少、易于形成并能立即产生抗滑作用等特点,在国内外己被广泛应用于滑坡治理工程中[3]。巴达铁路D1K70+429~DK70+334段左侧边坡为砂泥岩互层,结构面外倾,风化程度较高,拟采用抗滑桩进行边坡加固。基于此,本文拟以巴达铁路D1K70+429~DK70+334段边坡作为依托工程进行抗滑柱的设计,其研究成果将对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设计参考和理论依据。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抗滑被的研究现状
抗滑桩在国外大致历经了三个时期的发展:初步应用阶段:此阶段是以1931年美国刊发的《滑坡和桩的作用》作为标志。但是此时主要支挡工程为挡土墙,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抗滑桩才在工程中得到较多的使用。快速发展阶段:此阶段挡土墙作为主要的支挡结构物,随着20世纪60年代抗滑桩设计理念的初步树立,抗滑柱逐步取代挡土墙。前苏联以及欧美大多数国家釆用钻孔灌注桩,桩的设计直径在1.0-1.5m,深度约20-30ni,而日本则釆用钻孔钢管柱,直径为400?550cm,深度为20?30m,孔中放入钢管,钢管内外两侧注入砂楽。钻孔钢管柱可以增强群桩的抗滑力以及桩的抗弯能力。广泛应用阶段:随着抗滑桩设计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此阶段出现了多样型式的抗滑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直径的抗滑桩用来治理较为大型的滑坡。此期间日本釆用长度50?60m,直径为5m的的大型抗滑桩来治理龟之獭滑坡;同时,销索抗滑桩也开始得到大量使用。锚索设计长度一般为30-60rn,单销拉力可达50-300吨,且便于机械化施工。我国对抗滑桩的应用与研究较国外晚,但其发展也同样经历了三个时期:初步应用阶段,设计理念的初步树立阶段以及抗滑桩的快速发展阶段[5]。初步应用阶段:里程碑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宝成铁路的建设中初步采用抗滑桩治理滑坡,此处的滑坡治理釆用长度为3m的抗滑桩;20世纪60年代,巴达铁路滑坡采用打入式管桩。发展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幵始。此期间成昆铁路某处滑坡率先采用大截面的挖孔灌注单桩,同时,相应的设计理念也初步建立,此种抗滑柱迅速得到推广与应用。贵州境内的滑坡设桩约480根,重庆至襄阳的铁路中多处滑坡共设置桩约400余根。此时的抗滑桩主要在铁路滑坡中得以应用。广泛应用阶段:多种多样的抗滑桩的形式出现,抗滑桩的设计理念更为完善。此阶段逐步出现了刚架桩、排架柱、承台柱等多种结构样式,改变了抗滑桩的受力状态,并且进一步节省了材料。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银索抗滑桩幵始在滑坡的治理工程中得到大力运用,其中成昆铁路的大桥滑坡就釆用了新形式的排架抗滑桩。此后,抗滑桩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其设计理论得到更大的完善与发展。
第2章D1K70+429?DK70+334段边坡地质条件
2.1地理位置
测区地表水主要为沟水、水塘水、河水,河水为常年流水,其水量受大气降水补给。经取取样分析,水质主要属HCON:a2+型水,对轮无侵烛性。段内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第四系土层中含孔隙水,砂岩中含较丰富的基岩裂隙水,沿线村民生活用水多打井取水(有人工井和机井)。经取样分析,水质属 HC03--Ca2+、SO42-C.a2+ 及 HC03-8042: Ca2+型水,根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地下水侵蚀类型为硫酸盐H2侵烛。主要分布于D1K66+254- DK77+072.9 段内。在充分了解巴达铁路的地理位置的基础上,查明了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特殊地质及不良地质等,并依此对铁路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评述,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建议。
2.2工程地质条件
2.2.1地形地貌
线路从白衣车站接出,经龙石坑、花生桥、七房、郭家沟、郑家湾、潘家沟、祠堂湾等自然村,至石桥站的北端,属侵烛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地面高程约280-490m,相对高差约20-100m。自然横坡约10deg;-30deg;,部分陆峭,斜坡地段植被茂密,地势较平坦及山间沟槽地带多辟为水田、旱地,冲沟较发育。有公路、便道可达线路及附近,交通较为方便。紫红、褐灰、青灰色,以泥岩夹砂岩、泥质砂岩为主,泥岩呈紫红色,泥质、粉砂质结构,泥质胶结,质软,抗风化能力弱;砂岩及泥质砂岩呈浅灰色、褐红色,中厚层状,主要为韩质、泥质胶结,细粒结构。垂直节理裂隙发育。全、强风化层一般厚0-5m,芯较破碎,节长一般0-10cm,呈碎块状(全风化呈土、砂状);弱风化层呈短柱状,节长一般10-40cm。
第3章D1K70+429~DK70+334段边坡稳定性分析..........13
3.1边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