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文: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研究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研究
张泽玉 李 薇
[摘 要] 对我国科学素质环境进行了分析,继而讨论了基准制定的定位、原则以及基准所应包含的内容;对可能的实施方案,以及该方案可能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也进行了讨论,并说明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具体制定过程必须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
[关键词] 科学素质 基准 人群 定位 原则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alification and principles of benchmarks content,and argue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Chinese civil science literacy benchmarks,the national conditions must be considered.
Keywords:science literacy;benchmarks;public;qualification;principles
参考文献
[1] 王冠丽.《科学素质纲要》对非正规教育意义重大——访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科学传播学者刘兵[J].科技中国,2006(4):48-49
[2] 张增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定位的思考与建议[J].科学中国人,2004(1):9-10
[3] 圆正.科学素养之我见——观点综述与体系架构[EB/OL].
http:///webpage/zgkpyj/kplt/data/web_1005.htm
[4] 张增一.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的体系框架探析[J].科学,2004(6):35-38
作者简介
张泽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科技政策;Email:zzy8926@
李 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科技政策;Email:orrinsui@163.co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