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新闻素材构思指导.doc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活新闻素材构思指导

生活新闻素材构思指导【事件回放一】 “拍照”逼人让座 《南京晨报》报道 2008年1月1日,南京1路公交车上,大学生徐某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以后,要求坐在老弱病残专座上的许女士让座给老大爷,许女士强硬拒绝。遭到拒绝后的徐某及其同学朱某开始拿出相机,对准许女士进行拍摄,因此,双方争执起来,愤怒的许女士报警。面对赶来的民警,朱某表示,他和徐某并没有拍摄一张照片,只是想吓吓许女士让她让座。经警方调解,双方各自离开。此事经过媒体报道后,“拍照”逼人让座引发了争议。 【资料链接】 新闻一:《重庆日报》报道 2007年10月11日,重庆两名男子为了不给孕妇让座,在公交车上比起了身份证,并约定年龄小的让座。最后,58岁的张先生因比对方小3岁,成了“失败者”。 新闻二:《太原晚报》报道 2007年12月16日上午11时许,公交车司机王勇旖驾驶着809路公交车在解放路上行驶。当车行至宽银幕公交车站时,一位孕妇上了车。王师傅发现没有空座位,便动员一位坐在特需座位上的男青年让座。在多次动员后,这位青年很不情愿地站了起来,开始用言语发泄心中的不满,中间还夹杂着一些侮辱司机的语言。从宽银幕站到下元总站,他一直说了半个小时。一路上,王师傅始终没有理睬男青年的无礼行为,专心开车。最后车上的乘客都看不下去了,纷纷谴责年轻人,他才匆匆下车离去。 【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之一:不妨宽容看待“拍照”逼人让座。且不说两位大学生只是“吓唬”许女士,并没有真正拍照,就算拍摄了,只要两位大学生没有刻意丑化她的形象,没有以营利为目的发布照片,没有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她的名誉,也未必造成侵权。何况,在公众场合的公众行为是否具有完全隐私权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说两位大学生“拍照”逼人让座的行为没有任何瑕疵。比如说对不让座者好言相劝,而不是采取“拍照”的过激方式逼人让座;或者请司乘人员参与劝解,司乘人员通过车载广播进行温馨提醒,让座风波或许可以避免。 总之,老弱病残孕专座座位权的归属问题,不仅关乎道德修养,更关乎严肃的法律问题。公众除了对无视让座公德的人进行道德谴责以外,更要理直气壮地请非老弱病残孕占座者从特需专座上站起来,用舆论与法律的双重力量促成让座公德的回归。 深度思考之二:该不该让座是公德,也是私德。不管怎么说,新闻中许女士行为的确令人不齿,从道德层面来说应该受到谴责。我们提倡“莫因善小而不为”,提倡出于人道主义的道德实践。我们所需要的是社会个体的集体道德观念的觉醒与进步,人性本善的质朴回归,为让座一事吵骂、拍照乃至惊动警察,则是素质不高的表现。 深度思考之三:“拍照吓唬”是种亚文明。假装给妇女拍照,并扬言要把照片发到网上去,大学生“拍照吓唬”显然是一种“亚文明”的行为。首先,拿出相机对准妇女半小时,非常不礼貌,虽说并没有真正拍照,但也让人难以容忍。其次,大学生以妇女坐的是“老弱病残孕专座”,而执意要妇女让座,尽管有一定道理,显然也有“泄私愤”的因素。在妇女不愿让座的情况下,大学生应动员其他年轻乘客让座,不必有意激化矛盾。再次,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应该学会礼让,不应为一个座位与他人争执,更不应“借老人说事”,即使妇女举动欠妥,也应该礼貌地劝说。 深度思考之四:拍照逼人让座,道德绑架!让不让座,事关道德,无关法律。 许女士的行为,只能受到舆论、道德的谴责,法律对其行为没有任何的约束力。 相反,两位大学生的行为,却在维护道德尊严的同时,随着行为的进一步升级,触犯了法律,良好的愿望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也许,在公交车上,所有人都可以对许女士的行为发表议论,对许女士的行为进行谴责,认为许女士是道德水准不高、道德行为低下的人,同时,可以对两位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褒奖,甚至对他们拍照的行动表示赞赏;到了派出所,情况可能就会倒过来,两位大学生的行为得不到支持,许女士的利益却要得到保护。 因为,道德不能超越法律,更不能绑架法律。 两位大学生试图利用拍照的方式迫使许女士让座的行为,显然是利用道德绑架法律,将道德置于法律之上的表现。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的任何道德行为、道德举动,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之内,超越法律,就会出现像两位大学生一样的行为结果,这不值得提倡。 【事件回放二】 崔博:“史上最牛的县长” 《华商报》2007年12月25日报道 绥德县职业中学校长高勇,为落实国家对贫困生补助款去找县长崔博签字,却赶上县长要去参加重要会议。心急的校长两次打开车门要求县长签了字再走。为此,绥德县教育局决定让校长停职检查,并向县长道歉;县公安局认为高勇扰乱机关工作秩序,对其作出了行政拘留7天暂缓处理的处罚决定。 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