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改”激趣 生机顿出
一“改”激趣 生机顿出《离骚》是我国第一部政治抒情长诗,浸润着楚文化独特的地域色彩,又与屈原复杂的身世背景和心路历程密切相关,加之其中不乏生僻字词,因而其丰富的审美内涵很难被中学生理解,遑论引发共鸣。而如果逐字逐句串讲,又
势必使课堂丧失生机。因此,我决定另辟蹊径,以“改”促学。
一改原文
《离骚》开篇八句,诗人自叙高贵出身。从先人、自己的出生日期直至名字的由来,共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学生结合课文注释不难掌握,似乎无须多讲,但实际上,“惟庚寅吾以降”句中的“降”字颇耐寻味。降,教材注解为“降生”,我们则常常下意识地把它等同于“出生”,忽略过去了。于是我问学生:假如把这里的“降”改为“生”,好不好?
学生稍作思考,就感觉到“生”不如“降”。
我立即追问:“为什么不好?”
“降感觉更庄严。”“降一般用于伟大人物,生则多用于普通人。”“屈原是楚国贵族,降可以看出他认为自己出身不凡。”学生你言我语,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我又问:“屈原这样写是不是自我炫耀?”
“不是。”
“那又是为什么?我们在初中时学过一篇同为战国时期的作品,里面有段名言,正好也用了这个字,能想起来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屈原认为自己一出生便肩负着上天赋予的使命……”学生的思维一触即活,争相发言,本来很难解释清楚的问题迎刃而解。
二改注释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其中的“肇”,人教版教材理解为“开始”,而彭泽陶《离骚今译校注和答问》中则说:“训肇为龟兆之兆,而兆出于太祖之神意,则洽于事而顺于理。”认为屈原的取名是在先祖神庙里占卜的结果。究竟孰是孰非?我把两种意见投影出来,请学生评论。
起初,学生受思维定式影响,大多认为作“开始”讲好。有学生说:“做父亲的观察儿子出生时的气度,给他取名,更符合生活常理。”有的说:“通过占卜取名,不是迷信么?”
显然,学生在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时,犯了想当然的错误。于是我提醒学生回想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屈原是楚国人,楚文化相对于中原文化而言,有什么特点?一联系文化背景,学生的思路打开了。
“楚人崇尚巫风,敬信鬼神。”
我给学生补充介绍了楚国“巫风的蔓延,自朝廷到民间,无处不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的现象以及楚灵王、楚怀王崇信巫祝而误国的故事,要求他们再次细读课文,想一想,既然楚人大多信巫,可见用占卜方式取名在当时并非特例,那有必要在诗中就这一点作特别交代么?作者有没有特殊用意?
几分钟的默读、讨论之后,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
“屈原自称是降到人间的,这里又说自己的名字也是占卜得来,其实是想说自己来到人间是天意。”“屈原认为自己是上天派到楚国的。”……
“那么,楚国当时的政治状况如何?”
“小人当道,国王昏庸。”“内外交困,很被动。”“后来国都也被秦攻破了。”看来学生预习很充分。
“联系这一特殊政治背景,再体味屈原的话,能读出一些言外之意么?”
“屈原相信自己是被上天派来拯救祖国的……”
两种注释一对比,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到了屈原心灵世界里崇高的“使命感”,也认识到了他之所以能在战国时代人才流动频繁的背景下,对故国忠贞不渝,直至以死殉国的精神动力,并且课堂上始终闪烁着思维碰撞的火花,不知不觉间实现了“生――本――师”之间的和谐对话。
“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奥妙。”以“改”设“比”,以“比”促学,是激活语文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经典篇目教学,具有相当大的实践价值。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把文中三段景物描写中的叠词、修饰语、比喻句等尽量去掉,然后压缩成一段近三百字的短文,投影出来,让学生与原文仔细对比。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了原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和音韵美。江苏苏州高级中学黄厚江老师教授《阿房宫赋》,更是将600多字的原文改写成不足70字的短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填出其中的关键字,提纲挈领,收效显著,被褚树荣先生赞为“教师创新课程资源的极好例证”。
著名特级教师朱泳?老师认为“提供范文修改佳例,引导学生对照研习,是一种有效的语言教学、训练方法”。其实不论是文章作者或教材编者对课文语言的苦心锤炼,还是授课者根据教学需要而作的修改尝试,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江苏省盱眙中学;211700)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