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_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摘 要:本文结合中学生特点和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以培养阅读情感,阅读能力及创造思维为目标探讨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和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125-02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的阅读教学课堂,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增加语文知识含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致力探讨如何通过有效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一、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激活学生阅读情感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的内心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未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阅读课文中,情景交融的文学意境,个性鲜明的文学形象,引人入胜的小说等名篇佳作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成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研读体味、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导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理解文章内涵。
激活学生阅读情感,教师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关注学生对文中文学形象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良好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向学生展示人性美好的一面,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情感的导向作用,使学生把情感移进对人物形象的体验中去,激发情真意切的感情。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理解作品,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深刻挖掘、讲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对信念的追求。同时,将情感线索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中,以情动人,学生就会从中受到感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二是,关注学生对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体验。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应“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文字进行精讲,使学生对优美文句由发自内心的赞赏,到心领神会,默而识之,理解其丰富的内蕴。如朱自清的《春》,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小草破土而生的挤劲,洋溢着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又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又呈现出春天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突出了春天的活力意境。
二、授人以渔的恰当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转变观念,语文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化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初中阅读教学必须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授人以渔的恰当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一)阅读前引导学生质疑
对课文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是新课标对初中生在阅读学习中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探究性学习的发展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实现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发展探究能力的目的。对于阅读问题没有现成的结论,学生探究、思考问题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更能够较快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阅读前,教师应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利用这个时间,独立思考阅读内容,疏通文字,整理生字词。并根据教材的学习要求,从语言文字、写作特点到思想内容进行整体感知、重点思考文章主要研究什么,即文章写什么人,表现什么思想,以及中心事件和线索。同时,初步划分段落层次,掌握课文基本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然后,针对阅读中的疑难问题,组织学习小组共同讨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放手让学生探索,做到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说出对同一文本的不同情感体验,写下自己理解的答案或注明疑惑,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在阅读中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在学生形成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课文重点、难点加以归类、取舍,创设师生互动、民主研讨的课堂讨论情境,并结合学生讨论的争论点进行局部品读、揣摩、体会、感悟、内化并作出评判,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首先,指导学生找线索。一是指导学生紧扣关键词来找线索。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往往也是行文的线索。教师可在阅读关键内容处设置疑问,与学生共同探讨,并因势利导,适当的点拨与启发,让学生自己感悟,拨正认识方向,完善认知面,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这样学生就能准确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对文章有一个清楚明晰的感知,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解答题目。二是指导学生抓住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