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青海省动物科学与兽医学院
二零一三年九月
;;;;;;;高原放牧家畜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室;橇汲夏亲桑实乎怕陪慑么卡己豫瞎稚孩佐筑班华莲矮臀顷烤趣澳值已掠厦青海省动物科学与兽医学院青海省动物科学与兽医学院;动物疫病诊断及生物毒素研制研究室;高原动物寄生虫病研究室;兽医生物技术研究室;幼畜疾病及病毒病研究室;人兽共患病研究室;;; 柴达木绒山羊新品种;; 世界首例试管犏牛 ;; 选育了青牧1号老芒麦、青海扁茎早熟禾等多年生牧草品种8个,青引1号、2号、3号燕麦等一年生饲草品种6个,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这些品种已在我省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和草地畜牧业发展中成为当家品种和主导品种。;青引2号燕麦由青永久473燕麦选育而来。株高144~161cm,适应性强,生育期98天。籽实产量253~360kg/亩,青干草1187 ~ 1653kg/亩。;青引3号莜麦是由青永久887燕麦选育而来。粮饲兼用型品种,株高120~150cm,圆锥花序,穗形周散。千粒重19.0~24.5g,早熟,生育天数86~130天。产量:青干草8600kg/hm2~ 12866kg/hm2,种子2050kg/hm2~ 2730kg/hm2,耐瘠薄、耐寒、适应性强、抗倒伏,适合青海省高寒地区海拔1700~3000m地区种植。适口性好,家畜喜食;营养价值高,也是燕麦食品加工的优质原料。;生态型黑土滩人工草地;毒草防治;;;;;;;;;;青海大学三江源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观测与研究站;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集示范引领、技术孵化、良种选育、科技培训、辐射带动、观光旅游于一体,运用先进装备、发挥人才优势,为海北畜牧业科技创新、推广、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等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搭建施展才华和本领的平台。为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工作能力,选派科研人员赴国外攻读学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考察培训、参观学习和研修,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及时了解掌握了科研前沿动态与信息、国外先进研究技术手段和方法等,提高了科研工作能力。派出人员学习归来后,及时总结并安排专场学术报告,将国外先进的科研手段和方法、研究动态及理念等介绍给大家,为派出学习人员和科研人员及时总结学习经验,寻找水平差距,找准工作定位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途径。 ;;;; 人才培养是科研团队发展的重中之重。草原所坚持以人才为核心,从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青年科研人员三个层次培养人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7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7人。研究生培养注重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同时加强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教育,加强实践活动,参加科研、生产和学术交流,拓展知识面。团队成员先后多次以访问学者、西部之光等多种形式留学、进修,加强交流合作,每年有10人次参加国内的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以提升创新团队科研水平。2008年被评为青海大学优秀科研团队。;;
2009年,国家科技部授予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为全国第四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这是青海省获此殊荣的首批单位。
与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宫崎大学、日本国家原生动物疾病研究中心、北海道大学、意大利比萨大学、图西亚大学等通过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途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 我院与日本宫崎大学农学部于2005年签订了国际友好交流协定, 双方在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派遣人员进修、学术研讨交流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2009年共同申报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10年续签合作协议,在原有基础上又拓宽了合作研究领域,增加了畜牧学、草业科学、兽医学及食品科学等领域。2008年,牧科院草原研究所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土壤、作物与食品学院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2009年,畜牧研究所与意大利图西亚大学动物科学系签订了项目合作协议;2012年,畜牧研究所与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干旱半干旱研究中心达成协议,初步签订了合作协议,2013年起双方已开始进行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 ;;
由牧科院畜牧研究所主持的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利用体外受精生产优良犏牛胚胎技术研究》,经过4年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2012年3月4日“国内外首例试管犏牛”诞生,这是我院在牦牛繁殖学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该项技术的研究为优良犏牛胚胎的体外工厂化生产和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进一步开展牦牛分子胚胎工程学研究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之后,该项目实验牛场又产下3头体外受精犏牛,对今后犏牛在牧区的推广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承担的兽医学、草业科学相关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原生动物疾病诊断、寄生虫病防控和牧草育种栽培等方面也获得了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