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持久兴趣导入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激发学生持久兴趣导入设计

激发学生持久兴趣导入设计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对于教学而言,好的导入就应该是好课成功的一半。为此,许多教师都想方设法、绞尽脑汁设计教学的导入部分,似乎只要设计一个好的导入,一节课就大功告成了。因而听这样的课大多给人的感觉是:导入不错。但给学生记忆里留下的也只是一帧精彩的图片、一次愉快的游戏、一个感人的影片片段…… 我也曾为如何设计导入、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困惑、苦恼过。例如,在给初中一年级学生上音乐欣赏课《黄河大合唱》时,我曾经让学生看黄河汹涌澎湃的图片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词作者当年看到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战的情境而勃发的创作动机;也曾让学生看过抗日影片片段或图片,了解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的导入的确有一定效果,但当真正欣赏大合唱的各个乐章时,学生对熟悉的乐章如《保卫黄河》听得认真,而对其他乐章就不是那样专注了,甚至表现出不感兴趣。于是,我产生了困惑:我的导人开始也吸引学生了’为什么后来的效果并不好?整体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呢? 参加了关于“理解教学”的校本培训,特别是观看了_一节加拿大教师给初一学生上的浮力课后,我深有感触:为什么他的导入只是一个问题――为什么轮船那么重却能浮在水面上,而一枚硬币那么轻却不能浮在水面上就能激发学生一节课都兴趣盎然地探讨? 这不禁让我对我们教学通常采用的导入方法进行了反思。我们的导入设计往往只注意到发挥它由课间活动导入到课堂教学的过渡作用,更多的是关注它的激励、唤醒、鼓舞作用,因而,学生的兴趣只是短暂的。有些教师甚至只是为了导入而导入,根本没有明白导入的真正意义,这样的导入就更不可能发挥它的作用了。而国外教师的导入却是用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可以说,导入不应该仅仅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好的导入应该引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引发学生的持续兴趣呢?那就是确立整节课的核心问题,它对于引发学生持续的兴趣至关重要。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对《黄河大合唱》的导入做了重新设计,将核心问题设计为:什么是大合唱?我是根据如下标准来确立核心问题的: 1,核心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质疑 核心问题不是只有简单的正确答案,是需要争论的。像“什么是大合唱”,就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容易产生误解的问题。是不是许多人一起演唱就是大合唱?那多少人演唱才能是大合唱?是不是许多人分声部演唱就是大合唱?这都是学生容易质疑和争论的问题,也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容易解释错误的问题。 2,核心问题能引发一个原则性的概念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单位演出的节目单中都会出现诸如“大合唱《保卫黄河》”或“大合唱某某歌曲”等字样,这就是因为人们对“大合唱”这个概念的错误认识所造成的。 3,核心问题能引发其他的一些重点问题 如“什么是大合唱?”如果教师讲,一句话就可以了:“大合唱就是大型的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学生似乎也能理解,可这样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只是对概念表面的理解,真正让学生判断或运用时,就会出现因概念理解不透彻而导致的判断含糊、不准确。即使把大合唱的概念弄明白了,类似合唱、重唱、齐唱等知识还会出错。因此,为了理解大合唱,避免与其他知识的混淆,就必须引出和解决什么是合唱、齐唱、重唱等问题。 确定了核心问题后,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我开门见山地告诉大家:“这节课我们欣赏《黄河大合唱》的部分乐章。”接着简单介绍《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然后提出问题:“认真欣赏每个乐章,欣赏后总结:什么是大合唱?另外思考,每一个乐章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 我原本以为就像外国教师上浮力课一样,在导入环节就将核心问题提出,学生欣赏时就会思考。结果错了c因为这时学生对大合唱这个问题并没有产生困惑和疑问,欣赏时根本不去关注,在欣赏结束总结“什么是大合唱”时,还是他们原来错误的认识和理解。而当教师说出在生活中常常看到因此出错的节目单时,学生才开始关注,表现出兴趣,因为他们也是这样错误地认识大合唱的。在教师引导下,澄清了对齐唱、轮唱、重唱等错误认识后,学生经过讨论,终于弄明白了什么是大合唱,什么是合唱。 我反思这节课,尽管最终实现了学生对大合唱的理解,但并不是我理想中的感觉,为什么核心问题“什么是大合唱”没有激起波澜,引发学生持续的、积极的思考?核心问题究竟何时出示好?怎样出示好?经过反复思考,我做了这样的修改:在导人部分先给出一个情境――生活中许多非音乐专业的单位和学校举行文艺演出时,节目单上常印着:大合唱《保卫黄河》,对吗?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产生困惑:自己找不出错,教材也没有答案,但老师这样问肯定有错。这时我再提出核心问题:什么是大合唱?让同学们试着解释。通常学生们会错误地认为许多人在一起唱就是大合唱,我接着追问: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