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绘画中艺术观念及视觉形式
绘画中艺术观念及视觉形式摘 要:一部艺术史就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关于人类观看世界所采取的各种不同方法的历史”。赫伯特
关键词:绘画;艺术观念;视觉形式;视觉真实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229-01
“观念”本是一个希腊文中的科学名词,现在多指某种理论、典范或假就。广义而言,它是指我们看待外界的观点。我们的态度与行为均从这些假设中衍生出来,因此说,观念决定人的思想行为,观念是人们行为举止与态度的出发点,我们的一言一行均不能摆脱观念的影响,没有人能够完全把握可知物的外在范围,人把握外界事物的手段总是作为其观念演进的决定性步骤而被发现。观念并非纯客观的理性认知活动的结果,也不是对外在世界的纯客观的反映,它还包括主体对客体的评价等意向性活动及其它因素,把观念仅看成理性认识的结果,极力排除观念建构与更新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是不现实的。
艺术观念是观念的一个分枝,对艺术家来说,艺术观念是他们观察世界透过的“镜片”。艺术观念的改变无论发生在瞬间还是在长期蕴酿之后,都是改变艺术家态度与行为的原动力。艺术观念建立在一定的社会习俗、心理和文化背景之上,因此对相同的艺术观念会有不同的诊释方式,而相同的艺术形式又可能反映不同的艺术观念。美国学者罗伯特“在莱加人的文化中,这种雕像引起的并非赞叹而是警戒,它表示了一种对与人通奸而怀孕妇女的惩罚。其实,莱加文化中没有天帝概念,这种姿势只表达了一种特殊的禁律,法国新小说代表罗布:“为什么艺术要不断改变?为什么音乐要不断改变?为什么绘画要不断改变?为什么文学要不断改变?这主要是因为真实性的观念在不断改变”。
单纯视觉真实是一种纯粹的视觉生理真实,起点是眼睛看到的物,终点是按所见描绘的像,是由物一物像。早期人类绘画体现出“单调呆板,形式简单,同样的图形和同样的布局,反来复去,重复又重复,经过成千上万年既没有退化,也没有进步”的特点。这种概念化、稚拙简陋的形式并非古人有意而为,实是限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原始人对实物与图画有什么区别并不清楚,他们将图画与实物等同视之。古埃及人追求一种实体的真实,他们从日常观察中知道,人是由几个面构成的立方体,双肩一般高,双脚一样大等等,于是他们将看到的情形如实反映出来;他们知道池塘是正方形的,树木间隔相同,于是画面上就“以正方形去再现正方形,以对称去再现对称,以外部的位置去再现外部的位置”。他们相信只有如此才是“正确地、真实地”表现了事物。在平面画中看到实际并不存在的自然物依赖于我们“视文化”的传统,尽管我们总认为是以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实际上却无法抗拒传统视觉模式的侵扰。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曾述:梁武王思念在外的儿子,命画家张僧霭绘制儿子像。当作品置于梁武王面前时,梁武王以为儿子真回到了自己身体站在了自己面前。西方也有类似的轶闻:提香将一幅教皇保罗三世的肖像晾在窗口,过往的人群纷纷致意,确信他们见到了教皇本人。这两则故事表明中外都有将画像同真人比较,追求二者吻合程度的习惯,“而绘画确实地把物象陈列在跟前,使眼睛把物象当成真实的物体接受下来”很明显,这种真实是在已有的视觉观念指导下,通过模仿,无意识地利用人类的视错觉达到的文艺复兴时期,布鲁内莱斯基等人从科学的、合理的观点出发,以线透视表现空间,运用解剖学知识和透视缩短原理描绘人像。凡一件耐心地排列起来,直至他们的作品成为可见世界的一面镜子。为了准确地复制眼中的对象,西方艺术家们对绘画的材料,技巧等进行了深人研究,“光影素描”和“透视”等得到充分重视,绘画中的摹拟因素获得极大发展。
中国画家对建立于视觉基础上的透视关系很早已有所认识。宋代沈括提出“以大观小”和郭熙所说的“山有三远”都说明了中国绘画中的远观方式。在这种远观中,近观时强烈的透视效果可以忽略不计,深度借助观者的联想实现,中国画通过这种方式顺应了图画的平面性。在中国人的视觉传统中排斥如实处理空间关系,因此沈括批评同时代画家李成力图再现视点准确基础上的“仰画飞檐”为“掀屋角”。西方绘画借助科学的力量模仿对象,似乎更准确,更真实,但实际上我们很难保持始终从一个定点去观察瞬息万变的世界。同时如若我们不以西方的观察方法看西方的绘画作品,那些按透视法画出的一只胳膊长,一只胳膊短的人又将多么可笑!中国人与西方人眼睛的构造是一样的,在看世界时,都是对象映人我们的眼中。但是,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不同的与知识、观念等相联系的“视觉概念”,大家对同一物象的视觉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说孰更真实,因为这些形式都是我们亲眼所见的。
美国学者约翰哈姆斯承认:“如果紧紧地盯住画布仔细看,可以看到上面有平缓、蜿蜒的河流的面,而扑进我们眼睑的仅是大起大伏、凹凸不平的若干个运动
文档评论(0)